银滩湿地公园
兰山水景
金城公园
春种桃李者,夏得荫其下,秋得其实。 ——《韩诗外传》卷七
(一)
几年前,仲夏的一个夜晚,凉风习习,星汉灿烂,我与诗人李活同登兰山。
兰山,一座城市无可争议的地标,遥望脚下那一片燃烧的灯火,仿佛听到一座城市的心脏“砰砰”地跳动,激越而豪迈。
于是,诗人的一颗诗心被激活了。面对此景此情,他深情地吟道:“九霄遥瞰/有光芒照耀/华灯引领我朦胧的眼睛/雾霾已悄然退去/月照中天/银色灈洗了你温情的面颊/我听到城市轻柔的呼吸/如水肢体舒展/一颗跳动的心脏/渐近渐远/漫过额头/在我脸颊轻抚/你在夜的这头/我在夜的那头/深情凝望/一张巨大的摇篮/亦如无垠大海上游动/亦如星辰夜空飘荡……”
子夜时分,我们才依依不舍离去。
是啊,诗人陶醉于他直抵内心的诗情画意,而在我的视野里,则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的发展和变化。
其实,一座城市的成长史,不仅是一部经贸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旅游建设史,相依相伴,相辅相成,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谱写一座城市华美和律动的乐章。
(二)
两山对峙,青翠相映;一水中流,轻涛拍岸。
上世纪90年代末,外交部前外长李肇星登顶白塔山。当他俯瞰晴空万里下的黄河两岸,他不禁脱口而出:“这座城市太美了,就像纽约的曼哈顿!”赞誉之词,溢于言表。
而今,兰州已今非昔比。随着兰州不断长高了,变美了,天蓝了,水绿了,文化旅游建设这列高速火车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梦想,向前迅跑!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名片;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底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灵性。
往事越千年,迈步从头越。兰州是一座古城,早在2220年前(公元前214年)在今境东设榆中县,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1年)又在今市境西置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随着丝绸之路的联通,一度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
兰州的步伐,始终在时空的隧道里,一直奋力前行!
勿庸讳言,在中国的版图上,兰州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深处内陆,犹如深藏一隅偏远之地,而无缘窥其神秘面纱里的淳朴容貌。充分挖掘自身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用全新的文化旅游建设理念,定位一个城市的形象,已然成为文化旅游建设者们思考的一道命题。
2017年4月中旬,兰州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明贵等班子成员悉数参加,足见重视程度之高。
陶明贵在会上说:“市委市政府在文化旅游建设的总体思路上,提出‘突围突破’这一关键词,就好比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下一步,就是要真抓实干,找准结合点,让‘十大工程’的实施看得见、摸得着,变为具体行动……”
随之,相继“浮出水面”的“十大工程”之品牌景区建设工程、旅游交通通达工程、精品线路开发工程、文化利民惠民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城市宣传营销工程、智慧旅游城市工程和人才培育战略工程纷纷亮相。
(三)
家住兰大二院的退休工程师谢宝安,因为离黄河很近,经常去黄河风情线散步,一股身为兰州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幽默地说:“敦煌很远,黄河很近,我们何不在黄河文化上做做文章?兰州地处中国版图几何中心,又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他看来,把百里黄河风情线打造成5A级景区只是个时间问题。
无独有偶。正是在这次会上,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加快推进特色景区和主题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将黄河风情线、兰州树屏丹霞地貌和兴隆山三大景区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与此同时,一系列大手笔也一一呈现。
——推进白塔山和五泉山公园提升改造项目工程;
——推进大兰山景区、石佛沟景区、吐鲁沟景区、关山景区、鲁土司衙门、兰州老街、河口古镇和青城古镇等建设;
——推进黄河奇峡、黄河楼项目基础工程建设;
——推进西部欢乐园提升改造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对于这幅蓝图的勾勒,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王三北认为:“兰州应该做好大景区规划,打造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要能把游客留住,而非集散地歇歇脚而已。其核心的要点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单纯的观光型提升为复合型大景区。同时,要提升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向中高端产品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王三北教授还说:“百里黄河风情线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要做足水文章,做精做美两岸的景区,进一步向上下游延伸。上溯黄河三峡,下至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甚至抵达黄河石林。树屏丹霞地貌的开发,要发挥后发优势,要高起点建设,科学规划,建成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
(四)
当我们再次把视线投向兰州以东偏南,仅仅相距60公里之外,便是一幅林涛喧响、苍绿层叠的大美景象。兴隆山,祁连山东延余脉,号称“陇右第一名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佛道烟火共融相济。犹如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老人,穿越时光,踽踽而行,用新奇的目光四处张望……
现实与历史的交汇点,其实就是一道门槛。门槛内外,自然是一道承上启下的文化符号。
榆中县做为主体责任单位,如何加大力度改造提升兴隆山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何完善配套游乐、休闲、养生、健身运动等设施,已刻不容缓。
榆中县文化旅游建设的决策者们,面对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深感肩头上的担子很重。实施方案再好,是写在纸上的东西。与其“纸上谈兵”,不如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反复论证,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启动南河至兴隆山景区5公里河道治理和综合开发建设,沿河道两岸建设观水街和民俗风情街。新建步水道、自行车道,并引进现代餐饮休闲及异域风情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休闲、商业购物和饮食娱乐等服务;
——加快实施兴隆山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旅游客服中心、停车场等各项工程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开发建设兴隆小镇,依托城关镇兴隆山村新农村和农家乐发展的新业态,结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把原峡口村居民区创建为“陇原巧手第一村”,使其与南河治理后的滨水休闲区景观融为一体,形成高品位、高标准的休闲观光度假区。
不难看出,榆中县的胆识和魄力!
(五)
城关区,兰州第一大区,是谓首善之区,常住人口140多万。该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兰山、五泉山、白塔山、水车博览园和黄河风情线精华段齐集于此,宛若一串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黄河两岸,成为城关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围绕“山水城市,亮丽城关”的文化旅游发展定位,突出“黄河都市”旅游形象品牌,促进了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新型旅游发展格局。
不是吗?佇立于人文气息浓郁,颇具历史厚重感、沧桑感的五泉、白塔二山,我们俯瞰脚下这座城市,最繁华,最精美,最壮观之处,莫过于此。
兰州市城关区旅游局负责人、城关区旅游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付芃瑞坦言:“城关区除了旅游景点非常丰富之外,从旅游文化五大要素来说,吃的方面,兰州特色小吃,尤其是民族特色餐饮大多集中在城关区;住的方面,众多星级宾馆集中在城关区;出行方面,兰州火车站,兰州汽车东站、北站,都在城关区,让游人进出十分便捷;购物方面,亚欧商场、国芳百盛和万达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是市内的一个购物聚集区;娱乐方面,兰州的娱乐场所也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付芃瑞几乎一口说完,如数家珍。
“兰州黄河两岸的夜景真是太美了,真得难以想象兰州是这个样子。我们到此一游,不虚此行!”2017年8月下旬,在夜风的驱使下,我独自来到中山桥上,突然听到两位操着山东口音的中年游客,这样大声说出对兰州的美好印象。
倏地,我的心底涌上一份感动。
作为山东人,我在这座西北内陆城市,跟随从部队转业的父母已整整生活了50年。那时,儿时的印象,这座城市闭塞偏僻。街上尘土飞扬,人烟稀少,车辆稀疏,目光呆滞的驼队,行走在漫漶的时光里……
然而,不经意间,这座城市在岁月的注视下,一年比一年变得漂亮英俊。
我走上前与他们攀谈,并相约去游船上观赏夜景。他们是表兄妹,同在山东临沂市工作。她叫李桂兰,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他叫王开杰,是一家民营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他们是来走访亲戚,都是第一次到兰州。
泛舟河上,两岸的夜景美不胜收。李桂兰激动的说:“我都看不过来了,一定要把美景拍下来,回去慢慢欣赏。”
(六)
在与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岚嘉的对话中,他这样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旅游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中有旅游,旅游中有文化,二者缺一不可,是一脉相承、彼此呼应的关系,也是时代变迁中一个城市发展的产物和印记。”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城市雕塑为一个城市增色不少。透着满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雕塑,也被誉为能让石头讲故事的人。
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好的城市雕塑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灵魂。
著名雕塑艺术家、甘肃何鄂雕塑院院长何鄂女士说:“一个游客到一座城市,他不可能先到你的图书馆去,他只要在这个城市走一走,转一转,就能知道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厚度。”
我们知道,何鄂女士的城雕作品《黄河母亲》在她的系列城雕作品里极具代表性,享誉海内外30年而不衰。《黄河母亲》用拟人化来象征黄河,象征我们的民族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兰州文化旅游建设的愿景里,城市雕塑要有独特的艺术气质,文化的烙印要深入其中,这样才能让一座城市与众不同。可以说,何鄂女士为我们这座城市建构了一方精神家园。
曾有业界人士评价:“在兰州,何鄂女士的城雕作品就是一个巅峰。她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决定了她人生智慧的高度,谁想逾越她都很难。”
不知道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的确,出自何鄂女士之手的城雕作品,真得让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抹情怀,化作一种精神的跨越!
(七)
一条河,一碗面,一出戏和一本杂志,曾几何时,让人津津乐道,成为外界认识兰州的坐标,也是兰州人对外宣传的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有人诙谐的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吃一碗马子禄牛肉面,带上一本最新出版的《读者》,坐在去往什川古梨园的黄河游船上阅读,于黄昏时分返回,又坐在兰州大剧院观看《丝路花雨》,是何等的惬意!”
如此富有小资情调,也有人在不以为然之后终于释然了。兰州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上的。在时代的变迁和演进中,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都会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
在兰州市地方志学者邓明眼中,文化旅游建设离不开历史的叙述,城市文化要靠历史记忆存在。他说:“对兰州这座古城现存不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相关部门要多加保护和珍惜,让历史散发的气息萦绕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天空。”
殊不知,兰州,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2017年金秋时节,《香港商报》、《香港经济导报》记者陈文智、寇刚,初次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他们在感叹兰州的别样风情之余,分别以大篇幅版面盛赞兰州文化旅游建设的巨大变化。他们在文中写道:“兰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脉广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塑造了兰州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元的文化品格……”
让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宏在致辞里的那段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兰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全面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开拓旅游市场,精心培育城市品牌,努力将兰州建成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中心、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让‘中国西北游,相约在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深入人心!”
一条河,像一幅水绸玉带,逶迤东流;两重山,似两只壮实臂膀,拱卫坚守。
一座城市在这里生息、繁衍、长大。它的名字叫兰州!
2017年国庆期间,诗人李活新近再版的第二部诗集《大河之梦》,又一次与读者见面了。
他是一位深情的歌者。他深爱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兰州,深爱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他写道:“靠着你/一条大河的胸膛/靠着你/一颗民族的心脏/我想对你倾诉/用正午聚焦的阳光/用爱情火热的语言/也用我生命的灵魂膜拜……”
兰州,我们与你相伴同行,直到永远!□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新华吕晟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