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都”南通 打造“江”“海”联动新引擎

新华日报2017-10-16 09:35:46

  原标题:“重构江苏功能区 聚焦南通新作为”之二

  “创新之都”, 打造“江”“海”联动新引擎

  创新之都,打造“江”“海”联动新引擎

  海工装备领航全球

  创新之都,打造“江”“海”联动新引擎

  创新之都,打造“江”“海”联动新引擎

  历史上,正是扬子江与大海的激荡交汇,孕育出南通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仅“十一五”以来,这里就长出46万亩“新大陆”。

  而今,机遇再一次垂青南通。“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在南通交织叠加。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新“风口”,南通正聚力建设“创新之都”,打造新的“江”“海”联动新引擎,为全省发展战略新布局增添关键动力。

  城市之心,17平方公里的未来引擎

  创新一小、创新初中招标,三级综合医院规划公示,医学综合体项目招标,南通美术馆规划方案公示……9月以来,南通城市建设的诸多重磅消息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中央创新区。中央创新区,这块曾在崇川区、开发区、通州区三区边缘沉寂多年的土地,近来在南通热得烫手。

  “中央创新区将成为未来南通的城市核心。”中央创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倪勇兵告诉记者,该区域将突出产业科技创新主题,通过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为南通经济增长打造创新引擎。

  省委、省政府要求将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成创新发展高地和创新要素集聚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一个创新活动异常活跃、创新产业高度繁荣、创新驱动成为主力的创新功能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央创新区,是南通践行我省重大战略、打造“创新之都”的破题之作。

  中央创新区,17平方公里,南通“城市之心”——是地理上的城市中心,更是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心脏。中央创新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冯强介绍,配套功能最完善、生态环境最优美、集聚能力最强大、创新活力最活跃的中央创新区,将为南通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承载条件和承载空间,推动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跻身行业前沿。

  中央创新区怎么建?南通人的答案是:围绕一个核心——人才。人才需要什么,就规划建设什么。10月下旬,文化、体育、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将全面动工。“这17平方公里的规划中,其实最核心的科创中心只有2.26平方公里。”南通市科技局副局长李晓雷说,其他的都给了医院、体育、文化、休闲等为人才集聚服务的各种配套。为推动中央创新区建设,南通出台“双百政策”:设立100亿元创新基金,建设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鼓励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

  在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中,南通要完成好使命,必须聚力创新。“聚力创新,聚什么力?南通的实践是,首先聚人才!”在南通市长韩立明看来,以前招商引资,人跟着资本走;现在情况不一样,是资本跟着人才走,技术和创新都在人才团队里。有了技术就有了项目,也就有了发展的先机。政府要做的就是打造平台、聚集人才。

  产业之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人才集聚,平台打造,为的是发展创新性产业。

  绵延200多公里的黄海岸线之外,还有一个8700多平方公里的“海上南通”,滋养出海洋渔业、船舶海工、海洋电力能源等南通特色产业,去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850亿元,占江苏沿海三市的一半以上。

  “体量上全省第一,但结构还不够理想!”南通市沿海办规划处处长杨晓峰认为,南通要在沿海经济带当好“龙头”,实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总额30%以上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海工要向高端跃升,装备要向智能发展,海洋渔业要从“黄海”向“蓝海”进军……

  在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一座座海工平台高耸江面,如同一排钢铁巨人。“只有倒闭的公司,没有倒闭的行业。”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孙金洲说,行业越不景气,企业越要加紧创新。造船业发展遇到瓶颈,但今年上半年南通海工船舶制造业依然保持了11.1%的增长速度,靠的就是持续创新。

  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南通将建设上海“北大门”与落实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有机结合,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具有江海特色的新兴产业群,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

  与此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南通按照一个产业有一个创新发展规划、一个产业创新中心等“六个一”架构,构建产业特色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研发基地,打造一批智能装备业、高端纺织业的国际一流创新基地。

  不管是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还是发力沿海经济带,在新的江海联动征程中,企业是主体。

  一根长约2米、直径15厘米的预制棒,拉出的光纤可以在上海和北京间跑一个来回。9月21日,在中天科技,记者看到了被誉为光纤产业“皇冠上明珠”的光纤预制棒。“集成140多项专利,光纤预制棒是光通信产业链最核心的产品。”公司工艺部负责人耿恒培告诉记者,中天科技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合成超大尺寸超低水峰光纤预制棒制造企业,特种导线、海底光缆、漏泄电缆等多款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33%。

  世界最先进的楼宇智能监测控制系统、电脉冲一开就变成磨砂效果的玻璃、智能化停车系统……南通创源科技园孵化着一系列神奇的智慧建筑技术。科技园副总经理马俊杰介绍,多个院士领衔的智慧建筑平台准备对接南通7000多亿元规模的建筑产业,打造“智”“勇”双全的南通铁军的新名片。其中,全球首幢无中心智慧建筑实际应用楼技术由清华大学江亿院士团队开发,已被列入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

  创新之都,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勇担重任

  “1+3”重点功能区战略,回答的是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的时代命题。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要多做“+”文章,形成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

  9月25日,省委书记李强来南通调研。在看到中远川崎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即将下水时,李强对企业通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节能环保确立在市场中的标杆地位给予肯定,希望他们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我省船配业发展壮大。

  省领导对中远的要求,也是对南通的期许,希望南通在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在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南通产业创新可以有更高的目标定位。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战略,南通应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产业创新高地中的高峰。”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王振研究员认为,南通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既好又快,传统优势产业嫁接先进技术后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土地资源充足,有江有海,创新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企业家闻风而动的战略布局,也印证了专家的判断。

  运营南通创源科技园的创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商。创源在硅谷、上海、昆山、南通共有4家孵化企业,有30个孵化项目获评国家重大专项。公司董事长刘万枫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量和质之后,才能有强烈的创新需求。之所以选择南通作为全球布局的第四个点,是因为公司判断南通的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了。

  当然,南通在这一轮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身的砥砺前行。“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的责任重大!”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蒋伏心教授认为,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但“靠”的正确理解更多的应该是互通、互补和互利。在上海、扬子江、沿海组成的经济版图上,南通应该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看来,南通海洋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撑。目前,支撑我省海洋经济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南通要在海洋科技的大院大所建设中抢得先机,为全省打开新局面。

  扬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是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沿海经济带主攻现代海洋经济,是潜在的增长极。而南通作为这一“江”一“海”交汇点、叠加区,必担当重任。

  “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更大平台上整合南通江海资源,必须江海联动,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江苏发展新引擎。”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1+3”重点功能区战略是对全省经济版图的新谋划,南通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有责任、有条件在全省产业重构中实现新作为。

  新华日报记者 陈炳山 陈明 徐超 贲腾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