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会 开启北京文化建设新航程

光明日报2017-09-14 09:01:48

  “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知道有‘女书’这种文字,它们的形状就像女孩子的形体一样,真是太美太独特了!”一位姑娘一边感叹,一边走出了“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互动体验活动区。

  据不完全统计,为期三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共举办百余场主题活动,吸引200万人次参与,签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48个,总金额达977.28亿元人民币,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成果和北京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新成就。

  文创产业正成为城市再生的引擎

  “当前,北京文化建设开启了新航程。”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11日在文博会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北京文化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前景广阔。

  201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14.3%,文创产业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在12日举行的“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集中签约的文创产业重点项目22个,签约单位来自北京、新疆、安徽、江西、陕西、贵州等省市区47家单位,签约金额155.968亿元,展示了北京文博会对文创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市文资办主任赵磊表示,在北京,文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创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6902.7亿元,同比增长8.6%;北京市文创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6亿元,同比增长36.4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迈克尔·沃布斯认为,文创产业正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再生的引擎。

  “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

  热火朝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巨大机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内在要求。

  记者在文博会主展馆发现,参展参会的外商比往年明显增多,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伊朗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的代表机构参展踊跃,参展商各显神通,不遗余力地推介本国文化项目,寻找合作机会。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走进“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区,异国风情扑面而来,许多观众感叹,不出国门,却能饱览不同的地域与民族风情,文博会为观众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国际语言产业展区”的设置,无疑填补了世界华语区语言主题博览会的空白。展区汇聚“一带一路”64个节点国家的语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的图片、实物互动再现“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的盛景。

  女书被称为“开放到全球的中国文化深山里的野玫瑰”。在“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互动体验区,女书的现场教学令不少外国观众驻足。一位法国留学生看着女书作品感慨道:“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感觉很美,如同可爱的小动物。”

  博物馆走到文创产业前台

  以前提到博物馆,人们脑海里立马会想到,一排排文物冷傲地站立着,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姿势。

  但在本届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有血有肉,都“活”了起来。亮相“文物及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展区”的几十家博物馆,都展出了各馆设计创作的衍生产品、文创产品。观众借助VR、AR等技术,体验了敦煌飞天、鲁班造机械飞鸟、万户配制火药等传统文化“活化”的场景。

  从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翠玉白菜伞,到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雍正皇帝“不与朕相干”手书折扇……这些“萌萌哒”的文创产品已悄然来到寻常百姓家。

  “没想到VR眼镜能在线游览天坛公园,而且可以看到祈年殿和周围的全部景象,非常逼真。”一位观众手拿VR眼镜惊喜地说道。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快速加入这个“卖萌”阵营。据统计,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数量超过186万件,目前研发的文创产品接近9000种,文创产品销售额近10亿元。众多曾经久居深宫的艺术精品,以诙谐有趣的面貌走出高墙,融进百姓日常生活。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表示,博物馆行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张景华 本报通讯员 张 伟)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