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人民网2017-07-25 09:37:04

中国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中国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5月,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罗艾桦摄

  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这是自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动作。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以创新理念构建区域合作,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要素,以科技为核心营造人才、技术、资本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在珠江口,一个能对标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大湾区正加速成型,将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理念创新:区域合作发挥优势

  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瞄准的是“世界级”格局。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一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呼之欲出。

  长期以来,粤港澳有着深厚的交往合作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三地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的合理选择,更是国家进一步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决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形势下“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探索,对促进内地经济协调发展、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部分专家表示,相比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贸易规模、港口能力等方面已具备条件且毫不逊色。

  新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发展空间大、经济密度小、发展速度快等特征。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GDP规模上都可等量齐观。

  这份报告认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一国两制”和三个独立关税区为对接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大湾区的制度叠加效应扩大了贸易和产业合作的选择面。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院长陈广汉指出,在“一国两制”之下,制度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区域合作的优势,也是动力。

  不仅如此,打破行政地域壁垒,“利用港澳地区国际市场优势和珠三角改革开放积累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支点。”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对本报表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邓江年认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以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以提供覆盖全区域的公共产品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区域的软硬发展环境,实现粤港澳的共同繁荣。

  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流动整合

  2016年12月20日,澳门女企业家丘玉珍成为第一批拿到珠海横琴临时入境车牌的澳门单牌车车主之一,这一天,她等了5年。

  丘玉珍在澳门有个幸福的五口之家,还有两个公司,每周至少有3天她要过关来横琴处理公司事务。5年前第一次来横琴时,她从拱北口岸入境打车来横琴,花了45分钟。短短5年,她见证了横琴口岸24小时通关开放、单牌车进出横琴等政策的落地,从澳门的家到横琴公司的路程,从45分钟变成30分钟,现在变成了15分钟,“和我从家里到澳门的公司时间差不多,像在同一个城市。”

  这是澳门和广东自贸区横琴之间放宽人员流动、紧密商业合作现状的一角。如今,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这种资源流动模式将在整个大湾区内扩大、深化。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粤港澳要“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区域内更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当前,大湾区各地正掀起一阵涵盖要素流动、基础设施连通、贸易投资自由、文化融合等领域的建设热潮,旨在改善大区域的软硬发展环境,加速形成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成为融合发展的示范点。其中,广东自贸区南沙、前海和横琴分别因地制宜吸引港企落户;截至6月,三片区吸引的港资企业累计近4700家,分布于南沙粤港澳青年创业工场、前海青年梦工厂、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达到207家,吸引包括港澳在内的国际人才超过7000人。

  良好成绩单的背后是不断创新开放的管理制度,涉及跨境人流、物流、信息和资本运行等方面。例如前海在全国首创“港企直通车”服务模式,依托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为港资企业入驻提供“一门式、一站式”服务;启用外商投资“一口受理”服务平台,港资、外资企业准入和经营许可的办理时限由原来超20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对符合优惠目录的港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激发港企活力。

  香港创业青年、凝方绿能公司创始人林恒一说,“前海的创业氛围很成熟,已经成为香港创业者施展拳脚的平台。”与香港主要对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不同,前海的政府与机构还会在平台、资源以及媒体宣传等方面,尤其是对接风险投资以及企业人脉资源方面提供支持。

  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为区域融合提供了参考点;而在面上,区域交通动脉网也势如破竹铺开了。7月7日,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先后经历13年论证、设计、施工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6月1日,粤港澳出行平台新增粤澳班线购票功能,如今,旅客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关注“粤港巴士”进行微信购买,即刻实现“说走就走”;俯瞰珠三角交通版图,珠三角地区的大通道横纵分布,交织成“爬梯形”的闭合环路,这些大通道连接起珠江两岸,与发达的海港、空港、城际轨道一起,载着人才、资本、产品走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未来。

  不仅如此,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上也有新进展。6月28日,内地与香港《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在香港签署。继《CEPA服务贸易协议》之后,内地在市场准入方面再次对香港采用“负面清单”开放方式。此外,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设立了次区域经贸合作专章,内容包括推进和深化两地在泛珠三角区域及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的经贸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支持香港参与内地自贸试验区建设等。

  体系创新:人才技术资本集聚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背景的学生凑在一起,从掌握课本,到啃下机械、电子和软件系统的设计原理,再到做成能够参加比赛的机器人原型机;其间为了出好成绩,可以随时到深圳采购零部件,以不断迭代。这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开设的机器人设计课程,大疆公司创始人汪滔就是课程学生之一。

  这种与实际产业需求对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重视、升级为创新生态系统。根据《协议》,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整合利用区域内的优质人才、科技成果和资本,在发展高科技创新的同时推进产业化,使脑力产出完好地应用于市场需求。

  为了形成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大湾区正努力打造人才、技术、资本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基础科技创新融合传统产业的实干式创新,打造新的竞争力。

  “广州市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很高兴知道中心的超算资源已经开放给香港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使用。”5月12日,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2017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新机遇”上表示,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构建具有活力的科创生态系统环境。深圳拥有强大的科研产业实力,也是国家科创事业先锋,港深合作一定能够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早在20多年前,李泽湘就开始了深港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努力与尝试。如今,面对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开放宽松、鼓励创新的环境,他表示,“相信10年或20年之后,这里将走出更多的明星高科技企业。”

  不仅如此,运用资本力量,将教授、学生、创新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扩大和深化。港深两地将共同建造“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将是香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将吸引港深两地及海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推动园区发展。

  要想达到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人才是起点。5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成立。“我们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让更多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这些资源将覆盖粤港澳三地超过100家中小学校,促进粤港澳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院长助理毕亚雷说。

  “粤港澳大湾区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我们美国人所说的(旧金山)湾区。不过,粤港澳大湾区比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更大且更具朝气,而且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们更加渴望进步与新发明。粤港澳大湾区的这些城市很美,宜居,让人十分期待到这儿参观,到这儿工作。”诺奖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近期这样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