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聚力“长三角制造”“长三角方案”

2022-08-17 08:57:47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宋姝君

聚力“长三角制造”“长三角方案”_fororder_te030817_p8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制造内景。特斯拉国产Model 3零部件本地化率逐步提高,供应商包括江苏LG电池、浙江旭升股份、均胜电子等。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制造”新能源车投向市场,每一辆车的背后,都有若干家长三角汽车行业企业参与其中。新华社资料照片

聚力“长三角制造”“长三角方案”_fororder_te030817_p11

  张江人工智能岛AI体验中心。资料照片

聚力“长三角制造”“长三角方案”_fororder_te030817_p6

  农民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栽插水稻秧苗。新华社发

  助推“双碳”产学研通力合作

  ■本报记者 陈抒怡

  今日,上海交通大学将携手长三角地区5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以及13家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根据计划,该联盟将聚焦助力长三角地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凝聚长三角区域内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因地制宜,从能源的采集、转化、运输、利用、贮存、交易等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直接提供减碳技术并落地实施,同时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三角方案”。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长三角各地开展了不少探索。

  近日,《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十大行动”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确保上海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方案》提出,2025年上海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0%,2030年这一比重将力争达到25%。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已印发,提出到2025年,力争示范区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到2030年前,整体率先实现碳达峰并稳步下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浙江,涌现了一批“卖碳翁”。自去年12月,安吉以87万亩竹海探索碳汇收储交易,建立起碳汇生产、交易和购买的“3个平台、1个闭环”,制定了条款明晰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从2020年开始,丽水已先后达成6笔碳交易,卖出了670余吨碳减排指标。在衢州,人们可以通过绿色出行、电子缴费等方式累计个人碳账户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还有一些长三角的景区,不急着卖门票,争先恐后去“卖碳”。在江苏,盐城建湖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获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认证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江苏首个获“认证”的碳中和景区。今年5月,浙江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商量岗旅游度假区获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今年6月15日,江苏扬州宣布将打造瘦西湖碳中和生态景区;同日,浙江丽水云和县与支付宝签订《零碳景区共建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建设云和梯田零碳景区。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一国经济达到一定条件和水平。例如,发达经济体是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仅超过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中国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实现碳达峰,压力显然非常大。但低碳与经济发展绝不是相悖的,“双碳”目标是要用更好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创新,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脱钩”,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把目光拉回长三角,不仅仅是重点行业的节能减碳,更是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向世界贡献碳达峰、碳中和的“长三角方案”。

  优化“两链”强固补紧密协同

  ■本报记者 于量

  去年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四个产业链联盟正式揭牌。对应的四大产业,都是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各个生产环节较为成熟、内生创新动力强劲的重点领域。四个联盟由沪苏浙皖各自“认领”,牵头组建。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药科大学、科大讯飞、吉利控股集团为首任联盟理事长单位。联盟旨在搭建政府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平台,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打造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长三角产业链共同体。

  强链、固链、补链,在长三角是高频词,更是迫切的需求与任务。作为我国制造业重镇,如何进一步发挥一体化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服务全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三省一市正共同行动。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三省一市各怀绝技:上海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整车龙头企业;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齐全;浙江在互联网领域领风气之先,在软件开发与车联网等方面具备优势;安徽早早布局,业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产业链联盟整合了三省一市各方资源,目前已有会员单位500余家,不仅包括区域内的整车制造商,还涉及电池、电机、氢能、车联网等行业上中下游各类企业。产业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组织会员单位进行标准研究,推动长三角范围内标准共建互认。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制造”新能源车投向市场,每一辆车的背后,都有若干家长三角汽车行业企业参与其中。

  在集成电路领域,长三角也在寻求突破。比如,针对汽车企业芯片短缺的问题,集成电路产业链联盟去年牵头召开长三角汽车电子产业上下游对接交流会,长三角58家芯片公司、66家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参会对接供需交流。为应对今年疫情影响,保障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苏浙沪跨省工作机制下,联盟协调浙江集成电路企业在上海、江苏配套企业、仓库的复工及物流运输,其中上海企业156家、江苏企业102家。

  在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领域,产业链联盟也有所建树。

  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建设中,跨地区监管协作机制和长三角药品医疗器械检查互认互信合作机制已经初步探索建立,推进了长三角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结果互认。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后,上海、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均已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沪苏浙皖也在协同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长三角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

  4月,沪苏浙皖工信主管部门共同商定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四地将分别牵头开展民用航空、物联网、数字安防、智能语音四条产业链协同研究工作;加强上海集成电路、张江生物医药、无锡物联网、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杭州数字安防和合肥智能语音等集群融合发展。分工明确、资金密集、合作研发,在补链强链固链的过程中,三省一市各有侧重,同时也紧密协同。1+1+1+1>4,长三角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正变得愈发强大。

  今日,长三角又有新的产业链联盟即将成立:沪苏浙皖的代表企业将签署“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共建协议,来自三省一市的基金公司或投资公司,将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产业链“强链固链补链”基金。

  鱼米之乡,纽带更紧密

  ■本报记者 任俊锰

  8月13日,苏州市政府与盐城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农业领域合作。在长三角,这只是跨区域农业合作的一个缩影。

  人们经常说起,某地是某地的“菜篮子”“米袋子”,讲的便是农产品的供销对接。比较典型的,是盐城大丰的上海农场,这块“飞地”是上海与盐城多年来深厚情谊的特殊纽带。在皖南地区的宣城、黄山等地也有上海“飞地”,目前正积极打造与上海超大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农场。

  如今的长三角农业共建合作,早已不限于“飞地”农场。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聚焦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将深化跨省粮食产销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外粮食主产区建设优质粮源基地。今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也提到,推进皖浙粮食产销合作。去年4月,浙皖两省签署粮食产销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提升长三角粮食安全一体化高质量保障水平。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同样重视长三角的农业合作。

  今日起,长三角农业合作有望更进一步,上海将与江苏、安徽、浙江分别签订合作备忘录,协同推进上海苏北农场、上海皖南农场高质量发展,上海与浙江将加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

  长三角AI产业加速发展

  从一座“未来岛”出发共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朱凌君

  在上海浦东张江,张江人工智能岛被称为“未来岛”。这座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几乎囊括了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的头部企业,是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人才最集聚、技术最高端的区域。

  从一开始,张江人工智能岛就被寄予厚望。2019年5月,张江人工智能岛成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至此,人工智能从概念兴起到逐渐形成实际落地的应用场景,并在岛上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在被问及“上岛”原因时,都会提及岛上完善的产业生态,产业链的联动效应使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有所受益。产业高度集聚之外,张江人工智能岛更有趣的一项创新,是将整座岛作为一个天然“试验场”,让岛内的创新成果可以第一时间落地和应用。“有时候,当某些技术突破点整合应用以后,可能会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市场需求。这个前提是,要有这么一片区域,让一群企业聚起来一起尝试。”上海张江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维琴说。

  对企业而言,这样的创新,不仅丰富了核心技术的使用场景,还拓宽了企业的商业模式。目前,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使用的超过90%的各类新产品,都是“岛上”的企业自主研发落地的成果。

  张江人工智能岛是一个缩影。这两年,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的人工智能产业正加速发展。

  目前,上海、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均已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去年,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助力三省一市更紧密地合力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除人工智能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也在持续推进。

  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告诉记者,深化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既是上海打造创新引擎、自主创新新高地的重要一环,也是安徽乃至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