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代表讲述“中国之治”城市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  2022-12-21 09:58:30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兄弟省市、企业及市民、基层一线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讲述“中国之治”城市故事。专家学者围绕源头治理、数智治理、韧性城市、共建共治等议题开展对话交流,分享党建引领、人民城市、基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鲜活经验和创新观点。

论坛代表讲述“中国之治”城市故事

  东花市街道干部李海涛(中)在广渠门外南里社区与同事一起商讨当周“接诉即办”案件的处理情况。(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论坛代表讲述“中国之治”城市故事

  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处理市民来电。(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论坛代表讲述“中国之治”城市故事

  在位于大兴区的全市首家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听群众来电。(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一条热线撬动基层治理“顽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龚维斌

  接诉即办用一条热线撬动基层治理“顽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功样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把握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坚持和运用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效能;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着力点,紧扣人民的需求来推动改革,建立市民诉求快速响应的为民服务机制;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问题驱动改革,提高解决问题的靶向性和有效性,从根源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四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基层创新和高位推动,市民热线和网格治理,解决合理诉求与回应不合理诉求、政治引领和法治保障等复杂关系,自觉地运用和坚持系统观念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北京从“小切口”出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及时推出一系列政策创新,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北京的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首都样板。

  推进中国式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景汉朝

  既要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含义,又要从微观上高度重视和抓好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问题。

  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中国式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突出基层社区治理的人民性,更加注重提高基层社区治理系统化水平,更加强化基层社区治理法治化,更加提高基层社区治理信息化能力,更加激发基层自治功能的活力。

  党的二十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擘画了宏伟蓝图,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大力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以踔厉奋发、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张春生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必须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基层治理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新时代新征程,民政部门将始终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密切关注、持续跟进、总结推广包括北京在内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经验,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为开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

  人民政协制度优势为社会治理赋能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农工党十七届中央副主席 吕忠梅

  人民政协已经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的多平台、多样化的协商方式,协商渠道畅通、制度保障良好,可以通过民主协商将广泛、多元主体的诉求合法有序引入政策过程、纳入政策议程设置环节,这是适应社会治理模式转向“共建共治共享”很好的制度安排。

  社会治理是一种基于基层的实践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城乡社区。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内容和重心也应放在为基层赋能。

  各地政协所进行的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明确了基层政协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是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的好方法,值得认真总结并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 杨洁

  接诉即办改革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抓手。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已经成为各地“一把手工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具体主抓、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盘活改革“一盘棋”,打出改革“组合拳”,形成更强大的整体合力。

  各地正全面对标对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治理助推城市治理变革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勇

  接诉即办改革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这其中,数字治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

  清华大学深度参与了接诉即办改革工作,数据治理研究中心牵头组建了包括社科学院、建筑学院、计算机系在内的跨学科团队,为接诉即办改革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团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社会科学等技术方法,对北京12345热线在过去四年中受理的1.05亿件群众诉求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构建了上百种算法模型用以处理语音、文本和时空数据,形成了及时感知市民诉求变化趋势的动态民情地图,精准把握市民诉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的诉求热力图,预测研判城市运行风险的预测诊断图,高效精准考核街乡镇绩效的接通率、满意率、解决率考核图等10多种可视化分析工具,利用时空大数据挖掘技术形成了具有数据穿透、颗粒缩放、时空穿梭等功能的决策辅助分析模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无止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林尚立

  当前北京社会治理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比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类型多样化、覆盖领域全面化、表达途径多样化、回应速度慢且被动化、解决效力不强等等。

  针对当前首都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应当以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为根本指引,以持续激活治理动力为内生源泉,以持续推进权责共生为协同之基,以持续健全制度规范为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无止境。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最懂北京”的首都高端智库,鼓励更多学者深化包括接诉即办改革在内的首都各项研究。

  推动接诉即办深度融入立德树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 张平文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次论坛致力于探索党建工作与城市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路径,这对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治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7月,北大入选“接诉即办”案例进高校首批试点校,“接诉即办”已经成为学校课堂上的鲜活案例。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程形式和教学实践,深化对“接诉即办”改革的理论研究,推动“接诉即办”案例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大思政课”,推进课程思政,为首都发展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社会治理北京模式值得推广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念。对一个城市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社会治理必须要现代化。北京市过去几年以来行之有效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集中体现就是接诉即办,在我看来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就是以“接诉即办”为核心词,本质定义就是以市民日常具体要求为切入点,连续不断地改进北京市的社会治理工作。北京模式非常值得去总结推广,要讲好北京模式故事和理论,这样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具有感召力,让全世界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也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真正含义。

  接诉即办丰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途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 祝灵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如何在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认为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从六个方面系统回答了这一重大命题。

  一是在价值理念上坚持人民至上,二是根本依据上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三是在实现途径上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四是在动力机制上坚持改革创新,五是在技术支撑上坚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运用,六是在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建引领。

  接诉即办改革为全党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途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世界各国首都治理实践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未来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文钊

  我们需要对北京市“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治理理念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深入阐述其演进过程、价值意义、概念框架、哲学基础、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进一步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改革建议。

  “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未来之路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它作为“接诉即办”改革的一个阶段,还需要服务于整个“接诉即办”改革大局。它是“接诉即办”从有一办一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跨越的关键一步,也是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其次,它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和治理哲学,推动整个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治理创新的一种选项。作为新的治理范式和治理哲学,“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就需要从历史主动的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找思想资源,结合各个部门职责和治理实践,探索中国之治的本土思想来源,通过在超大城市探索中国之治的运行逻辑,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之治的内涵。

  数字化改革根本要求是制度重塑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郁建兴

  数字化改革是一场重塑性的制度革命,是从技术理性走向制度理性的跨越,本质是改革,根本要求是制度重塑。面向未来,数字化改革的快速推进或将带来如下重要变化:一是公私界限的模糊与大公共治理时代的到来,公共治理(公共权力)在全领域、弥散性存在;二是数据治理规则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规则;三是公共行政机构的动态化,政府平台化、去结构化;四是公共行政主体的多类型存在,技术和算法成为重要的行政主体;五是公共行政过程的高度系统性、复杂性,敏捷治理或成为数字时代治理的重要形态;六是公共行政内容从需求回应逐渐转型为需求预测、引领和精准回应;七是公共行政范式从多元主义向多维主义演进,层次化、多维度成为公共行政的新特征。

  北京未来要探索场景化治理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小劲

  接诉即办改革从有诉必办、有一办一发展到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可以说,主动治理与大数据专业领域正在热议中的场景化治理联系在了一起。

  场景化治理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强调的是价值引领,即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接诉即办改革所共同强调的“人民城市理念”;其次还有接诉即办改革的成功经验所提示的,城市治理变革要从市民的身边事抓起,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再有就是现代科学知识的支撑,包括一般常识和现代的学科前沿知识;还有问题化思考,透过现象追溯问题的源头。

  场景化治理就是要努力探索现代城市治理的规律,发现有关现代城市治理的科学知识。通过场景化的思考和相应的复合工具,从接诉即办改革中发现具有共通性和普适性的解决方案,从具体的成功案例中提炼出可以推广应用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探寻其中的量化特征和数据属性,并汇集成为特定的算法和模型,进而集合成小型应用产品和大型监测及治理平台,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数智治理。

  统筹安全与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薛澜

  韧性城市的关键特征是,城市在经受突发事件冲击下所展现出的鲁棒性,可恢复性和适应性。如何才能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呢?首先,必须健全城市安全体系,坚持党对城市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加强风险治理与韧性治理,增强维护城市安全的能力,把风险治理纳入到应急管理的核心。做好各类风险普查,建立多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同时要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排除与消除工作。第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应急力量的协调联动。第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敢于创新,探索新的机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党建引领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教授 康晓强

  党建引领是贯穿接诉即办改革的一条鲜明主线,接诉即办改革是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活样本。

  新时代新征程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的着力点:第一,始终不渝、一以贯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二,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第三,优化党建引领的方式结构。应不拘一格、创造性开发引领的方式方法;第四,增强回应群众诉求的及时性。

  总之,要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为支点和契机,撬动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改革良性互动格局的形塑,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社会基础。

  新时代要以人为本从事治理

  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 大卫·弗格森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以人为本从事治理的缩影。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同第一个百年目标一样,将是“四管齐下”的综合战略,紧接着是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的体现。

  我向新时代选择从事公共服务的人们推荐一条简单的格言——每当你要对一项你必须采取的行动做出艰难决定时,请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这样做,我是不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正确的做法。

  中日将加强公共服务改革交流

  日本明治大学名誉教授、东京都前副知事 青山佾

  现代社会,公众对福利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响应公众的需求,市政府仅仅增加公共服务项目是不够的,应和地方基层政府通力合作,对福利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社会对于都市公共服务数量的需求很高。我认为,为满足需求,必须进行持续的改革。

  1979年,东京和北京结成友好城市,友好和谐的关系已40余年。展望未来,两座城市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改革领域的交流。本报记者 任珊 整理

编辑:宋姝君
2023“打卡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网络国际传播活动_fororder_700X190 拷贝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