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021-02-04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日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线上活动“创意2030国际论坛”正在进行当中。在4月30日举办的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从不同的角度,就疫情对文化创意产业造成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创创意者及文创环境分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及观点分享。

  数字化产业应运而生

  近10年来,文化产业结构一直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产业经济趋于增长,并且呈现不断加速的状态,直到2018和 2019年,增长速度放缓。张晓明表示,这次疫情实际上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动力,“我们的日常生活会越来越多的介入与文化相关的,尤其是数字化的人机交互的设计、多媒体应用等。高科技的设计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在工作岗位上的80后、90后来讲,不管是从工作还是生活,应该慢慢适应这种新工作方式。

  向勇认为,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疫情期属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换挡期”,这也是所谓的“提质、增效”,是一个历史必然。

  向勇还提到,疫情对文化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产业的修复期比其他跟国计民生联系更紧密的行业相比稍有滞后。从长期来看,疫情使得文化产业从传统的产业结构向新兴文化产业转型。比如,传统文化产业如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发展,再一个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勇说:“数字技术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摆脱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产业发展逐渐成为趋势。在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张晓明表示,网络节目已成为时下流行趋势,即“网红带货”。短视频新业态的出现,会加速一种全新业态,这也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形态。向勇说:“互联网或者数字技术已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形式起到了非常强的一种推动作用,引领变革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的组织方式。”

  随着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规模化生产会越来越弱化,人人都可以在若干个平台上凭借专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灵活性的服务。比如短视频的出现推动城乡结合的新模式发展,一旦搭建起这样的一种联系,货物马上可以被卖掉,因此短视频也变成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每一个人的创意生产方式是无处不在的。创意者是在一个有包容的开放的生活方式中被激发创造力,在研究创意管理的过程中会看到最关键的创意生成的环节就是前端的“模糊创意”。向勇说:“那我们说数字文创的创意者,大概有这么几个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专业型的创意者,一种是内嵌型的创意者,还有一种就是独立型的创意者。”未来 ,依托我们现在的通信、物流技术,5G及其他的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款链技术会根本性的改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