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莫高窟开放40年:国际合作"引智育才"促保护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18-11-13 09:50:53

  中新网兰州11月12日电 (冯志军 闫姣 高莹)“我们终究是要走的,你们将会留下来担当保护莫高窟的重任。”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首席项目专家内维尔·阿格纽的“深情表白”,让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铭记了近30年。如今,莫高窟有了长期坚守大漠的专业人才队伍,阿格纽和他的团队亦“不舍离开”。

  “敦煌研究院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作为莫高窟第四代“掌门人”,王旭东对莫高窟保护国际合作的认知,始于他刚到敦煌研究院的1991年,在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现在合作的时候,你们要亲自动手,而不是我们动手,你们旁观。”内维尔·阿格纽当时强调说。

  “事实上,莫高窟的出现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在王旭东看来,这个古老石窟中至今留存着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的结晶,即是因丝绸之路而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信仰”。

  1979年,历时30多年抢救性保护的敦煌莫高窟开始对公众开放。至今年暑期,莫高窟经历了其近40年来同期最大客流冲击,游客量持续“爆棚”。这处世界文化遗产能安度“文物和游客双安全”的严峻考验,得益于国际合作下探索出的一系列科学保护和开放措施。

  在莫高窟对外开放同一年,敦煌研究院与日本合作出版《敦煌石窟》五卷本,将敦煌研究院过去积累的保护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意味着国际合作的启程。随后,该院学者到日本去访问留学,日本学者也相继来到敦煌,形成了持续至今的双向交流。

  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地。作为中国最早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文物保护科研单位之一,敦煌研究院随即进一步打开“大门”,主动提出合作保护的愿望,并建立了国际合作平台,开启常态化“国际合作之路”。

  王旭东介绍说,几十年来,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个人,先后来到敦煌,不仅带来了保护设备和经费,还带来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投入到敦煌壁画的保护修复、文物病害防治、敦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之中。

  “莫高窟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王旭东表示,在长期国际合作中,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人才队伍,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建立起文物本体和载体保护、赋存环境监测、文物保护区安全防范等全方位的科学管护体系。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前的莫高窟保护管理多依靠“自力更生”。王旭东说,上世纪50年代末,莫高窟部分壁画颜料脱落较为严重,当时国内没有相关专家,中国政府曾请来捷克专家帮忙修复,但因敦煌条件艰苦,不久便离开。自此直到改革开放期间几乎再无官方间的国际合作,但民间的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并未断绝。

  “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开放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手段方式也很重要,开放得不合适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王旭东认为,因此弘扬敦煌石窟的灿烂文化,需要对受众进行区分,为学者和大众、学生和成人、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目前有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已经实现了全球共享,迟早有一天要全部开放”。

  关于近年内地频现“敦煌学回归”热议,王旭东直言“并不喜欢这个说法”。他表示,敦煌学本来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担心的就是“国外研究敦煌的人少了,回归有什么意义呢”,不仅国际合作要继续加大力度,而且要警惕坊间关于“终止国际合作”的言论。

  近40年来,集珍贵性与脆弱性于一身的莫高窟,由抢救性保护过渡至预防性保护“转危为安”。由敦煌研究院主导研发的中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实现了对出土文物的零距离保护;“数字敦煌”项目推动高冷的千年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游客承载量设置保障了文物和游客的双重安全……

  “这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介绍说,这在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构建和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过程中,获国家技术专利50多项,推广应用于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2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

  这些成果还成为丝绸之路沿线诸多文化遗产效仿的“范本”。2016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先后受邀前往印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察相关文化遗产,并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专业团队首次对阿富汗巴米扬石窟进行了堪称“破冰之旅”的学术考察。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科研院校密集往来,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今年秋天,敦煌研究院与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于2019年共同在意大利举办敦煌文化展览,以达到提升学术水平、弘扬敦煌文化的目的。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米歇尔·布格列西表示,敦煌文化艺术魅力令人震撼,这正是威尼斯和敦煌相似之处,期待双方可以开启更多的合作和联系,共创新的辉煌。

  “我们现在不断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到国外去深造,去开拓视野。”上世纪90年代,赵声良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数年。他说,当时听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很受刺激,他和很多年轻学者一心想把中国人自己的“敦煌学”建起来,当年日本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让人深受启发。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主导研发的一系列保护成果在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敦煌文化弘扬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而敦煌研究院的“国际合作”方兴未艾,近两年来,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主动入职敦煌研究院,希望通过他们的语言、视角和文化背景来向全球传播“敦煌故事”。

编辑:李胜兰
在信息的海洋中为您导航陪您去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