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出打造500项精品目标 “上海制造”高起点上再起跑
新华社  2018-05-11 09:27:01

  新华社上海5月10日电(记者周琳王默玲)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常常来自对商品的留恋。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上海制造”曾给一代代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上海在打响制造品牌三年规划中,正式提出“打造500项上海制造精品”的目标,在高起点上再次起跑。

  “制造+服务”,老品牌注入创新DNA

  让“上海制造”品牌成为好口碑、好品质的代名词,是重振“上海制造”的朴素愿望,更是上海每一个老制造人的荣誉之战。

  这需要主动应对产业新变革,着力打造“大国重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燃机领域,我们是目前中国唯一具备燃气轮机完整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设备及全套检修维护服务的设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吕亚臣说,目前上海电气燃气轮机核心热部件已实现了批量生产与供货,并打破了外国企业在中国燃机市场长期协议服务的垄断。

  同时,也需要顺应市场新潮流,着力创造“时代精品”,重新走进千家万户。一台位于上工申贝公司大厅正中央的缝纫机器人,一改工业革命以来“机器不动、人在动”的缝纫作业形式,灵活的机械臂让“物料不动、机头动”,恰如这个近百年的缝纫企业,没有故步自封“吃老本”,也没有盲目扩张“忘老本”,而是主动紧盯市场趋势,不断根据客户所需,创新研发新产品。

  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中国第一套核电机组,通过“上海制造”走向国际舞台;大飞机制造中碳素纤维结构件的缝纫,有了“上海制造”机器人的身影,“制造+服务”正在为这些品牌注入创新的DNA。

  “网络+实体”,“旧流程”插上智能翅膀

  一部联网的手机,一个isesol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手机客户端,不论在哪里,轻轻一点就能获取平台接入的全国各地智能机床的设备运行信息。

  “这就是工业互联网。以前机床设备的生产是一个被动过程,它需要人走到旁边才可以统计获取数据,但现在依托于物联网的工业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各方都能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而创造价值。”isesol系统研发团队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志浩说。

  智能云科最初是沈阳机床为了摆脱国外对于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封锁,开发数控机床“大脑”的上海团队。在七年磨一剑打造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控制器后,这个团队敏锐捕捉到了“互联网+工业”的气息,把“互联网+”的翅膀插在了全国一万多台机床设备上。

  放眼上海,工业互联网生态日渐形成,企业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率达到50%以上,涌现出上海仪电、华谊化工等30多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振华重工、上海理想正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说,过去20年我们抓住了互联网发展机遇,在消费级互联网领域与美国同处世界领先地位,现在有必要、有动力向产业级互联网跨越升级。比如,在工业领域加大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推广,依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文化+科技”,好信誉重塑工匠精神内涵

  镶、嵌、滚、宕、盘、绣、绘……这是旗袍制作的典型工艺,而量体裁衣则是所有工艺的第一步。印象中老裁缝拿着软尺贴身测量的传统场景,在沪上旗袍定制品牌蔓楼兰中却有另一番科技感十足的光景。

  蔓楼兰将3D扫描技术融入高级立体裁剪流程。3D扫描将客户体型数据进行精确记录,然后将客户的体型进行人台打印,旗袍工艺师能直接在该人台上进行立体裁剪,实现真正的“量体裁衣”,最终能大幅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过去,家家户户都以拥有上海经典产品而自豪。”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说,但现在追求高品质生活,消费者不再以“有没有”为需求,“上海制造”要以“好不好”为标准,推出适应人们需求升级的高端产品,这就是“上海制造”坚持的“工匠精神”。

编辑:李胜兰
在信息的海洋中为您导航陪您去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