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桃花源”内拍摄的开花的“拉拉山壹号”桃树(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新华社上海4月3日电(记者许晓青)“拉拉山壹号”怒放了,“复兴1号”也在吐蕊期,还有“早桃”“晚桃”“中津白桃”……位于上海浦东“海上桃花源”内的台湾桃树区近日游人如织,165株通过嫁接技术蓬勃生长的“两岸桃”朵朵绽放。农艺专家预计,到今年夏季有望收获首批“两岸桃”。
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与台湾桃园县(今桃园市)达成共识——“以桃为媒”开展两地交流。2014年春天,来自台湾桃园县拉拉山的226支桃枝经“小三通”抵达上海。这是当时两地开展交流交往的一项全新尝试。2014年2月24日,在“拉拉山壹号”等五个品种的桃枝抵达后的第三天,上海市桃研究所的高级农艺师开始了一项不同寻常的嫁接工作。
拉拉山是台湾家喻户晓的水蜜桃种植及旅游胜地,当地品种的桃枝嫁接到大陆上海的水蜜桃主枝上,会产生怎样的神奇效果,专家当时也很难预知。
不过,经过大陆农艺师的日夜守护,226支中有165支最终嫁接成功,存活率为73%。这些小桃树在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起来。最初两年多,它们由负责“海上桃花源”项目的东元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倪强养在园区苗圃中精心呵护,成形后逐步移栽,从5亩,扩种到今天的50亩。
165株小桃树,次年就开花了,不过按照大陆的桃树种植经验,结果一般要到三四年后才能实现。东元农业副总经理徐菁介绍说,“浦东大团镇也是水蜜桃之乡,有‘大团蜜露’等本地特色品种,而今‘两岸桃’结果在即,本土的主干枝选取的就是‘大团蜜露’品种。”
据了解,最近两年165株“两岸桃”就曾有挂果的好兆头,不过按照农艺规范,为了不拔苗助长,技术员精细栽培,将挂果时间略推迟到2018年或者更久远一些。“这样有助于桃树顺利度过它的幼年期。”徐菁说。
来自台湾的游客在“海上桃花源”内的台湾桃树前合影(3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如今走在“海上桃花源”的田埂上,26棵“拉拉山壹号”、24棵“复兴1号”等逐行列队,整齐排开。相比浦东当地的桃花花色,“拉拉山壹号”“复兴1号”显得更粉中透白一些,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到此与这片桃林合影,见证两岸农技合作。
记者看到,与这些桃树兼种的是油菜花,他们共同组成一道粉红一道金黄的靓丽景观。“油菜花季过去后,这些植株自动成为桃树的有机肥,为第一批‘两岸桃’的生长进一步提供有利的土壤环境。”徐菁说。
这片两岸主题桃林,近年还迎来了十多批台湾参观者。特别是今年“上海桃花节”期间,不仅台商、台生纷至沓来,来自台湾岛内的文化交流团体也于3月底陆续到访“海上桃花源”。
来自新北市一家文化基金会的干事曾丽容说,拉拉山的桃花开到了上海,不仅让来到这里的台湾游客想起家乡鲜美多汁的水蜜桃,这片桃林也变成了大陆人了解台湾“桃文化”的一个窗口,真正是“两岸一家亲”。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时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的范桂国是促成这项交流的大陆“媒人”之一。如今见到“两岸桃”长势喜人,他感慨地说,小小的桃枝牵动着两岸民心,“大家都期待着,今年夏季第一批‘两岸桃’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