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实习生 肖亚梅 摄
黎锦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实习生 肖亚梅 摄
原题:“活化石”秀出现代味 黎锦艳若云 千年承技艺
54幅纹路清晰、色彩艳丽的黎锦作品,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出质朴而不失优雅的历史风韵,传递着厚重又不乏灵动的艺术气息。
12月7日至12日,国家艺术基金“全国黎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的海南黎锦,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参训学员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黎族没有文字,黎锦代表了黎族一代又一代积淀的信仰、知识和智慧。我们希望用艺术设计赋予古老黎锦新的生命。”该项目的授课专家之一、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孔祥梅介绍,此次参展的54幅作品均由国家艺术基金黎锦人才培养项目参训学员完成,有单面织、反面织,也有双面绣。每件作品制作精美,尤其是各种传统文化图案的选择及色彩搭配、设计,展示出浓厚的黎族文化特色。
黎锦图案纹样色彩的运用与调配十分讲究。主要以黑、蓝、棕为基本色调,交叉配色,加入红、黄、青、绿来综合调配,使得织锦图案纹样色彩丰富艳丽,五彩斑斓。黎族传统织锦图案花纹题材多样,有植物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景物图案、文字图案以及神话故事图案,主要织锦图案纹样有150多种。
“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黎锦的图案、符号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现代的审美艺术特征,侧重于黎锦的艺术设计。”孔祥梅说,传统的黎锦制作有纺、染、织、绣四大工序,此次的培训侧重于织、绣,重点在织。学员的作品多是运用黎族的踞腰织机做单面织,水平织机做的反面织,由机器特点决定了作品呈现的线条都是极具装饰性的直线、斜线。但是在图案构成上,学员们并没有完全沿用传统黎锦常用的图案、符号,而通过对这些图案、符号进行组合,或引入现代时尚语言、符号、形象等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如传统黎锦色彩艳丽,而有的学员作品则采用简洁的白底;有的学员创作婚礼图,将现代的生活方式引入黎锦创作中。
“这是一个凤凰图案,我在中间又织了一个汉族文字——‘福’。”该项目的学员之一,海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钟正男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传统黎锦所绣的图案多为大力神纹、蛙纹、龙纹、鹿纹、鸽纹、鱼纹等,此次将凤凰图案和汉族文字引入黎锦创作,也是一次探索。
融入现代元素的黎锦作品。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实习生 肖亚梅 摄
12月8日,在海南省博物馆,观者驻足观赏黎锦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实习生 肖亚梅 摄
探索黎锦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海南省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多为七旬老人),其中掌握核心技艺者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的仅为5人,为此,海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黎锦工艺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2009年10月初,申请成功获批,黎锦工艺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南第一个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根据申报时与联合国的缔约:海南如实现黎锦技艺传承人培养的承诺,黎锦织锦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如不能实现承诺,黎锦工艺则将永远从“世界级非遗”的名单中消失。
“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目前该技艺传承人数大大增加,濒危状况得到了改善。但黎锦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孔祥梅称,基于这样的现状,海南师范大学通过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人才培养“全国黎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依托海南本土资源,在海南当地组织培训全国优秀黎锦技艺人才,传播黎锦艺术魅力、传承黎锦技艺。
据介绍,该项目先后于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分开展了两场培训活动,每次集中培训30天(采取全脱产集中面授方式教学)。学员们在30天的培训中,需经过实践考察创作、黎族及黎锦相关艺术设计理论、黎族织锦工艺和黎族双面绣工艺四个系列课程的熏陶。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培训对我的影响、触动颇大。”钟正男说,课程中,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黎族文化与设计理论知识,更是深入田间调研,向各个国家级、省级黎锦传承人面对面学习了平纹素织、提花织造、双面绣制作等黎锦工艺实践操作技能。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入黎族村寨时看到的织锦场面:黎家织女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两腿并拢伸直,将经线扯直,引不同颜色的纬线竹针在经线中来回穿梭。“我的脑中瞬间蹦出一个词——‘震撼’,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瑰宝,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所在。”
据介绍,该项目在海南省高校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史上是第一个成功获批的项目,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高校为依托的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在黎锦保护与传承史上也将成为一次重要尝试与突破,它不仅成功探索出一套黎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更将促进黎锦纺、染、织、绣等各项技艺走出海南,走向全国。
黎锦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实习生 肖亚梅 摄
黎锦传承应结合当下艺术
“黎人取白絮,以手足纫线,织为布,做衣衾。”古时对黎锦技艺的描述,让人对悠远历史中的黎族织锦产生了美好的向往。
生活在海南的人,对于黎锦并不陌生,不论是在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各大文化活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名字,看见它的身影,但是它却似乎从来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让黎族织锦的价值辨识走入普通大众?这是国家艺术基金“全国黎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重点探索的方向所在。
“在传承黎锦工艺的同时,一方面我们注重培养专业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了部分黎锦爱好者对于未来的设计与规划。”孔祥梅说,参加培训的30余名学员由主办方从全国范围内精挑细选而来。第一批学员多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艺术高校和文艺院团及相关艺术机构的中青年大学老师和研究生,9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较高艺术设计理论水平,在工艺美术学科领域中织锦技艺能力较强。而第二批学员主要为海南省内外高校教师和省内初高中教师,以及热爱黎锦艺术、致力于传承发扬黎锦技艺文化的黎锦爱好者。
孔祥梅介绍,二期学员中,有的黎锦爱好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织锦技艺,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有的是中小学教师,在推广黎锦技艺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审美引导。借助于此次培训,他们对于未来在黎锦技艺的传承与文化推广中,如何发展有了更加明晰的规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一代人就有一代人的黎锦。对于黎锦技艺的保护、开发、传承,需要结合当下的艺术,拓展少数民族技艺人才受教面的广度与黎锦核心技艺的深度,使黎锦艺术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记者 缪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