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出的“仿生水母”正在挥动自己的“触角”浮游在空中。 和冠欣摄
8月23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几个“80后”青年造出的无人机被海内外尖端军防机构采购,北京自主研发的骨科机器人填补全球高精度骨科机器人空白,全国机器人行业“尖子生”落户北京向京津冀探求创新发展……不断挑战前沿颠覆性技术、向全球机器人创新高地迈进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在本届展会上高调亮出了“软”实力与“硬”实力。
民营公司接下国际军防订单
在高空就能从人群中精确识别出走私犯、载着五十公斤重物还能稳稳悬停在六级大风中、神不知鬼不觉就能完成缉毒缉私的调查取证……在中航智展区,观众们将这个2米多长、1米多高的无人直升机围得水泄不通。
它可不是普通的无人直升机。这家坐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四五个“80后”航模爱好者创办的民营公司,凭借这款无人直升机及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已经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成为了军工产业链的签约供货单位,甚至连国外尖端军防也已用上他们的产品。今年,这家员工不到300人的公司,营收有望达10亿元。
在全球医学领域,脊柱手术一直是骨科手术界的“硬骨头”。8月23日,北京机器人企业天智航公司研制的“天玑”骨科机器人也亮相机器人大会。这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此前,在“天玑”的帮助下,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及其团队,成功挑战了世界脊柱外科手术领域的“禁区”,完成了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上颈椎手术。
北京聚集全球机器人资源
“水母”居然脱离了水系环境,在空中随意来回游荡,而整个过程几乎可以不用电不用油,靠自身蠕动运动就能实现——昨天,活灵活现的“仿生水母”成了现场最为吸睛的机器人之一。它来自德国著名仿生机器人企业费斯托。
一年前,这家国际仿生机器人界的翘楚企业在亦庄安了家。最近费斯托在北京新落成一个体验中心,为其自动化难题开发提供解决方案,也成为又一个落地北京的顶尖国际企业。
全国、全球的创新资源集聚,受益的不只是北京,而是整个京津冀。
几年前,作为全国机器人企业中的佼佼者,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将其四大事业部之一、特种机器人事业部落地在了亦庄。此后,该事业部开始以北京为中心,向京津冀及整个华北区布局创新业务。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宗晓介绍,公司目前正与天津多个地区洽谈新基地、厂房的建设,计划在天津设立研究院,由北京主抓研发和运营方向,由天津承担项目的研发和生产。“落户北京后,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到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落地空间,都极大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宗晓说。
机器人产业3年后破150亿元
2012年11月,原本在中关村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小工作室攻克软件技术的中航智正式入驻亦庄,中试、生产空间逐渐扩展到数千、数万平方米,也开启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承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三城”重要科研成果的典型路径。
科研团队在中关村科学城等“三城”做早期研发,在亦庄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随后产品及业务从北京辐射全国、全球——这样一条机器人产业创新有机互动的链条,在北京逐渐形成。除了中航智,教育机器人企业智能佳也是最初在中关村做前期研发,之后来到亦庄做成果落地转化。
除了“三城一区”的紧密互动、相互转化,智能制造产业对机器人技术的强大需求,也为北京市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不竭动力。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已聚集170多家机器人企业。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提出,到2020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将达到约150亿元,形成10家行业领军企业、10个研发创新总部。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预计达到600亿元左右,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操作系统及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记者 孙奇茹 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