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300件文物军博讲述“强军伟业”
主题展览开放4天来接待了10万人次观众,图为一名解放军老战士在展览入口处留影纪念。实习记者 武亦彬摄
图为参观者在陆军兵器模型前参观。实习记者 武亦彬摄
图为展览公众开放首日,一对父子在兵器模型前驻足。实习记者 武亦彬摄
图为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德国造毛瑟M1896式(警用)7.63毫米口径手枪。本报记者 孙戉摄
图为第三野战军某部侦察队副队长齐进虎在渡江战役前,带领侦察员到安徽芜湖长江江心侦察后渡回江北时用的木盆。 本报记者 孙戉摄
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刘冕
一天接待游客近4万人。正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受市民的热捧度远超过了近年来在京举行的一些大展。1000多张照片、1300余件文物,大量艺术品、油画、景观、视频、触摸屏以及一批主战装备实装、装备模型等,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军队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排队参观最长需2小时
上午10点不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已经沿着博物馆大门口西侧的人行道排起了超过200米的长队,队尾甚至排到了博物馆西侧的军博西路上。昨天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对公众开放的第四天,还没到场馆,记者就感受到展览的火热。记者经过近1小时的排队等候,终于进入场馆。
展览位于军事博物馆一层西侧,展厅门口是一个巨大的“90”字样,其中“0”字被巧妙地设计成一道圆形拱门,门内的“八一”军徽闪烁着光芒。
展览以时间为轴,分设“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成长”“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保卫人民民主政权和建设合成军队”“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等8个主题。现场重点布设了“井冈山会师”“论持久战”“攻克锦州”“华北军事演习”“进驻香港澳门”“汶川抗震救灾”“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我军现役主要装备模型展示等景观和展项,并安排了陆海空军武器装备训练模拟互动项目。通过1000多张照片、1300余件文物,大量艺术品、图表、制字、油画、景观、视频、触摸屏以及一批主战装备实装、装备模型等,全面反映了90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建立的丰功伟绩,生动呈现了军队建设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展览中,还有多件首次对外展出的展品,其中包括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原件、曾长期战斗在傅作义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阎又文穿过的长衫等。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主题展览向公众开放4天来,接待游客已超10万人次,其中开放首日游客就达2.8万人次,此后每天都超过3万人次,昨天累计接待游客38225人。军博展览服务接待部门不得不提醒,由于参观人数爆棚,排队时间长达2小时,周边道路拥堵,建议参观尽量避开暑期高峰。
■看完阅兵直播再看真家伙
除了千余件珍贵的照片、文物,歼-10战斗机、直-10武装直升机、99A式坦克、东风-31核导弹武器系统等大国重器扎堆亮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从南门进入军事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南广场上一字排开的16件(套)中国人民解放军主战装备,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这次展览特意从部队调拨来的真家伙。广场西侧,一架歼-10战斗机的护栏外围满了合影留念的参观者。歼-10战斗机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单座单发战斗机,采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来自深圳的周先生特意带着9岁的儿子来北京看展,小朋友兴奋地绕着飞机跑来跑去,“男孩子本身对军事武器就比较感兴趣,这次展览机会难得,也是希望他可以明白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这么强大有多么的不容易。”周先生说。
“快看快看!这个就是上午电视上的那个!”让不少孩子感到兴奋的是陈列在广场另一侧的“东风-31AG”洲际导弹模型。作为首次对外曝光的新型导弹模型,“东风-31AG”无疑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而昨天上午训练基地阅兵仪式中“东风-31AG”洲际导弹的压轴出场,再次“俘获”一大批粉丝,不少人在上午通过电视观看完阅兵仪式后,下午特意来到博物馆看展。
除了歼-10战斗机、“东风-31AG”洲际导弹模型外,室内展厅的辽宁舰航母模型旁也是人山人海,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一位小伙子笑着问讲解员,“辽宁舰到香港对公众开放了,什么时候在内地也能对公众开放?真想亲自上去看看!”
在现场,直-10武装直升机、99A式坦克、红旗-6弹炮防御武器系统、鹰击-62A岸舰导弹发射车等多件展品、互动体验项目带领参观者“上天入地下海”,感受军事科技的魅力。
■强我国家 为国增光
“太壮观了,看得人热血沸腾!”“中国人的腰杆硬了,不用怕再挨欺负了!”展厅内外,围观游客的感慨声不绝于耳。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有些是父母带着子女,有些是老人带着孙辈,家长牵着孩子的手,看着展柜中的文物、照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6岁的小男孩看到展板上辽宁舰的照片中海军士兵队列整齐,英姿飒爽,大喊一声,“妈妈,我长大以后也要当海军!”
今年75岁的林大爷经历过动荡的战争年代,他驻足在“东风-31AG”导弹模型前,久久不愿离去,“过去部队打仗都是小米加步枪,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也能拥有这样的武器。”
展厅出口处的观众留言台上摆放着几本厚厚的留言簿,许多参观完的观众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感想。
一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大二学生小崔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我要努力学习,刻苦奋斗,承着先烈的遗志,强我国家,为国增光。”
文物故事
打响建军“第一枪”
进入展厅,第一件拥有独立展柜的文物是一把漂亮的驳壳枪。它是德国造的7.63毫米口径的毛瑟警用型手枪,枪号为592032,弹匣可容弹10发。
192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和湘鄂粤赣四省的秋收起义。当时在武汉的朱德因对江西情况熟悉,奉命先行返回南昌,为发动武装起义做准备。此时,朱德随身佩带的就是这把枪。
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朱德挥动着这把驳壳枪,杀向驻地周围的敌军。
几个小时激战,南昌城头飘起红旗,起义胜利了。南昌起义,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新时期,8月1日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八个大字,是毛泽东的著名题词墨迹,被分别题在两张纸上,每幅题词长210毫米、宽160毫米。
这两张题词要追溯到1943年,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电影纪录片《南泥湾》。电影即将拍完时,任摄影队长的吴印咸请求毛泽东为电影题词。
毛泽东欣然同意,在两张白色纸上分别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当年,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按照党中央的号召,1941年春开赴位于延安南面的南泥湾等地区,在这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实行军队屯垦。通过大生产运动,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盆当船
与展厅中的大多数展品相比,一只长1.7米,宽1.15米,高0.38米的大木盆略显突兀。
可别小看它。这是华东野战军著名侦察英雄齐进虎等在渡江战役前夕到黑沙洲侦察敌情时用过的渡江工具。
1949年3月的一个夜里,齐进虎带领4名侦察员冒着倾盆大雨,乘坐一只木船向对岸划去,靠岸不久后,船被敌人发现并扣押了。
由于在侦察时暴露了踪迹,齐进虎等人只好藏在芦苇丛和麦地里,饿了就靠野菜充饥。30个日夜过去了,他们终于摸清了敌情,准备返回部队。
一天晚上,齐进虎等人意外地发现了一只椭圆形的大木盆,大家十分高兴,有了它,就可以代替船渡江回部队。一开始,大家谁都不会划木盆,木盆一到水里就侧翻,练习多次,才掌握了技巧。
行动当晚,他们趁着夜深人静,顺利渡过长江,返回部队,详细汇报了侦察到的敌情,为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生命最后37秒
展览尾声,有一个展柜里集中展示了多枚勋章,其中包括申亮亮的联合国维和勋章。
申亮亮是2005年12月入伍。2016年5月18日,他随中国第四批维和部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抵达不到一个月,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
在汽车侧翻时,申亮亮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
申亮亮的母亲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悲伤得无法站立。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老母亲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乡音浓重地大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在他的遗物中,除了生前穿过的几件军装外,还有4枚勋章:联合国维和勋章、马里战士十字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使命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
今年5月24日,在“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到来之前,联合国总部举行了隆重纪念仪式,缅怀为和平献身的维和人员,并向包括申亮亮、李磊、杨树朋3位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在内的殉职维和人员追授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参观提示
■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团体和个人观众均可通过军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自助预约。
■参观时间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17时,16时停止发票和进馆。主题展览期间周一不闭馆。
■领票地点:军博正门西侧票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