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开封文化引领城市复兴观察
2017-07-21 08:49:25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尹红燕

  新华社郑州7月20日电题:“开封人的自信又回来了”——河南开封文化引领城市复兴观察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双瑞

  开封曾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定格了一千多年前的盛景。新中国成立后,开封是河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却在此后的发展中落伍。统计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开封经济水平10年未增长,财政收入徘徊在一两亿元。全省18个地市中,开封最差时排名16位。

  “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开封人的自信又回来了!”河南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说,而“药方”就是对文化基因的挖掘。

  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透过一座城市的细节能追溯七朝古都的历史,能唤起对宋词等艺术形式的追索,我想也只有开封了吧。”几天前,游客“徐叉叉”写下这样一句评论。

  近几年,开封收到越来越多类似的反馈。

  漫步开封街头,仿佛一幅宋韵流转的画卷在眼前铺开。老城区建筑一派新宋风,按规定“限高15米、灰色基调、宋式仿古”;2.5公里长的大宋御河,串联起包公湖、龙亭湖等标志性景区;以传世名画为蓝本的清明上河园内,斗鸡、喷火、汴绣等民间技艺,再现浓郁的宋代民俗风情;珠玑巷、双龙巷这些曾湮没在岁月中的显赫地名,现在成为既承载千年沧桑、又充满活力的街区……

  一组数字印证了这幅画卷的吸引力。2016年,开封全年接待游客5080万人次,旅游收入398.6亿元,分别增长13.1%和62.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6%,居全省第二位。

  “开封厚重的文化底蕴正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开封市长侯红表示,通过挖掘沉睡的文化资源,不仅催生了包括《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在内的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还培育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文化成为开封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挖文化打开城市发展新空间

  头顶“九朝古都”的光环,有2700多年建城史,开封的地面文化遗存却寥寥无几。6次被黄河水没顶,留存的古迹只有“铁塔一根棍,龙亭三间房”。怎么激活看不见的文化基因?

  2006年,开封编制《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从保护重点文物和规范建筑开始,划定城市的发展风格。之后打造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资源统一包装,“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形象逐步凸显。

  随后,包括御河、鼓楼街、汴西湖在内的“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陆续落地。通过深挖文化元素,开封摸索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的“文商旅”一体发展模式,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中出现过‘面子工程’,往往会烂尾或变成赝品,但开封的文化项目做一个活一个,这源于对文化的敬畏和保护。”曾任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的开封市常务副市长秦保强说,产业能做多大走多远,取决于对文化内涵挖掘的深度和广度。

  清明上河园就是一个鲜活案例。这座复制《清明上河图》的宋文化实景主题公园,开园时饱受质疑,“造假文物”的唱衰论调不绝。随着大型实景演出《东京梦华》的问世,岳飞枪挑小梁王等脱胎于宋代故事的民俗剧目演出,吹糖人等30多项非遗和民俗项目活跃于勾栏瓦肆间,打造出一幅流动的宋代市井文化图景。

  10多年来,清明上河园的全年游客接待量从运营初的30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278万人次,净利润超过1亿元,是游客到开封必去的地方。

  “让冰冷的历史温润起来。”清明上河园副总经理夏汉琴说,清明上河园不同于文物古迹,是通过挖掘和创意文化来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引领古都复兴

  文化基因的唤醒,为这座经济长期不开“封”的城市带来了新活力。

  2017年初,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恒大童世界项目落户开封运粮河畔。这个集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将促使开封加快培育壮大新的经营业态和模式。

  “项目之所以选择这里,开封的文化优势是主要原因之一。”吉炳伟感慨,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又把经济资源转化为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这让开封人更加自信了,“文化成为古都复兴的新引擎”。

  占地约6000亩的汴西湖,是开封近几年着力打造的生态文化项目,分为生态湿地体验、历史文化演绎等6大功能区,沿岸规划建设10多处体现大宋文化的园林古建。短短几年间,汴西湖所在的新城区,平均地价已从每亩80万元飙升至500多万元。

  城建、旅游、餐饮……开封的文化元素与越来越多的产业深度融合,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力。2005年至2015年,开封的财政收入增长了7倍,去年达113亿元。过去留不住人的开封,也正成为“值得人留下来慢慢品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