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种成“高产田”

2022-07-04 09:32:58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宋姝君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种成“高产田”_fororder_res03_attpic_brief

  位于长沙市人民路与东五路交会处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拱门式标志性建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种成“高产田”_fororder_res07_attpic_brief

  长沙经开区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挖掘机智能装配车间生产线上作业。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种成“高产田”_fororder_res11_attpic_brief

  位于湖南高桥大市场的非洲咖啡街。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田”种成“高产田”_fororder_res15_attpic_brief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曹高林 摄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名片】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起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地标”和“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76平方公里,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个片区。

  在历史机遇与重大使命中,湖南自贸试验区发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月桂 黄婷婷

  5月27日,湖南省首单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业务落地岳阳自贸片区;

  6月9日,湖南、云南两省自贸试验区签署《协同开放发展合作协议》;

  6月10日,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完成全国首笔肯尼亚先令跨境汇款及结售汇业务;

  6月20日,长沙自贸片区临空区块首个湘琼合作项目落地……

  盛夏湖南,雨水充沛,阳光热烈,湖南自贸试验区近12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处处奔涌着创新与开放的活力。这里,正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中的“高产田”。

  1 一块“试验田”

  约120平方公里土地上,走出湖南改革开放新路径

  通往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机场大道上,有一座横跨道路的大型拱门。明净晴空下,红底上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几个大字鲜艳亮眼,拱门造型如帆、如旗、如火炬,寓意着湖南改革开放的标杆和旗帜。

  在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中,湖南自贸试验区无疑是一片“独特的存在”。

  以传统的眼光看,湖南不沿边、不靠海,居于中国中部、长江腹地,素以“鱼米之乡”著称。

  然而,自古以来,湘人也不乏敢为人先、大胆“走出去”的勇气与豪情,长沙铜官窑瓷器、益阳安化黑茶都曾穿越古丝绸之路,到达亚非欧地区。

  随着现代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湖南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战略定位。

  “‘一带一部’战略定位,跳出湖南看湖南,让湖南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区位价值全面凸显。”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评价。

  明确定位图奋起,湖南在通往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我们需要一块创新试验的土壤。”湖南省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廖光辉,曾多次带队前往上海自贸试验区考察学习。

  中国“自贸试验区时间”始于2013年。当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为各地标识了开放发展的新高度,湖南的自贸试验区梦想也由此萌芽。

  从2017年开始,湖南自贸试验区的申报一步步升温,湖南开放型经济呈“跨越式发展”趋势。以外贸为例,2017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2018年突破3000亿元,2019年突破4000亿元,2021年逼近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2%,居全国首位。

  在开放型经济的一路高歌猛进中,湖南自贸试验区于2020年9月正式获批。内陆湖南,正式拥有了一片约120平方公里的改革开放“试验田”。

  “湖南是内陆的沿海、沿海的内陆,湖南自贸试验区是湖南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急先锋,将奋力闯出一条‘服务国家所需、彰显湖南所能、顺应人民所盼、契合未来所向’的发展新路子。”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沈裕谋说。

  2 一批“新种子”

  47项制度创新成果的背后,“苗圃地”已成郁郁葱葱“创新林”

  有了一块给予创新试验自由的土壤,播撒些什么“特色作物”种子呢?

  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中,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独有”的战略任务。

  无论晴天雨天,长沙高桥大市场,非洲咖啡一条街里,总是弥漫着来自非洲咖啡的浓香。

  近日,“小咖主”非洲咖啡馆为一群在湘非洲留学生举行了联谊会。在咖啡香气里,“小咖主”负责人景建华谈起了他的“非洲生意经”。

  景建华研究咖啡20余年,认为非洲咖啡风味独特,可以大量引入国内。但由于贸易渠道不畅通,这一想法搁置多年。

  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后,高桥大市场作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核心区,建立了非洲咖啡交易中心。

  “我们只需要把采购需求报给非洲咖啡交易中心,由中心与非洲咖啡产区谈,整体成本比市面同类产品降低了30%。”景建华说,未来希望让更多非洲咖啡从湖南走向全国。

  通过探索原料进口到产品消费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核心区已培育100多个非洲品牌产品,形成咖啡、可可、腰果、小五金、小农机等10条进出口产业链。

  探索中,湖南自贸试验区开展了一大批对非“首创”:在全国首次进口卢旺达干辣椒,首次将大闸蟹出口到肯尼亚,设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湖南,成为地方对非经贸合作名副其实的“先行区”。

  比起湖南自贸试验区的其他片区,岳阳片区的独特优势在于“港”,因此立足航运特色抓创新。

  近日,岳阳市永大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进口了一批棉籽、高粱等,按照“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自贸创新措施向岳阳海关申报。

  “完税价格中扣除内河运费,从上海洋山港到城陵矶港,一个粮食普柜大约可节省380元,一个肉类冻柜大约可节省950元。”岳阳自贸片区创新协调部副部长沈娟告诉记者。

  早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前,城陵矶新港区部分企业就已反馈内河运费计入完税价格的不合理性,沈娟也曾多次与有关部门协商此事项,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

  “试验区,就是允许我们先行先试,哪怕试错。”沈娟说,湖南自贸试验区岳阳片区的成立带来了新的转机,通过引入第三方审价机构,“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的审价创新模式”事项通过海关总署备案在岳阳实施。

  该创新事项弥补了内河港相较于海港的制度短板,湖北、重庆等地纷纷前来岳阳考察学习,大量外地企业来岳清关。

  试验,正是自贸试验区为更高水平开放探索经验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年多来,湖南自贸试验区近120平方公里“试验田”里,制度创新的种子萌发,“创新林”郁郁葱葱。

  今年5月,湖南自贸试验区第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印发,发布4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集约监管新模式等全国首创成果20余项。

   3 一个新地标

    新设立企业1.6万余家,以全省近万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三成的进出口

  在生机勃勃的“试验田”里,一粒粒改革的“种子”,蕴蓄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和支撑。

  走进位于长沙经开区的山河智能车间,布线布管、吊装发动机、安装散热器……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一季度,山河智能出口增长90%。

  “为了打通企业出海道路,长沙经开区与山河智能携手探索了多个自贸创新案例。” 长沙经开区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局局长范丁贵介绍,山河智能实施了湖南自贸试验区首单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报关发运和首单“融资租赁+工程机械设备出口”。

  一年多来,湖南自贸试验区重点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了区块链赋能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创新,发布100条惠企“政策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先进材料企业数量超过800家。

  湖南自贸试验区,正以改革开放之力,推动着全省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也吸引了更多优质产业项目纷至沓来。

  6月24日,热烈的气氛中,台达新能源汽车磁性组件制造三期项目在湖南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开工。

  台达集团是从东莞转移来的企业,落户郴州15年,逐渐成长为郴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

  “自贸试验区设立后,郴州的服务更好了。比如出口服务,原先3天已经算快了,现在更快,只要12小时。”台达电子郴州有限公司行政厂长姚家祥说。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把糖放到企业家嘴边,让他们看得到吃得到。”郴州自贸区(高新区)创新发展局干部王莉说。

  通过“交地交证即开工”改革试点,郴州片区项目审批报建从法定18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郴州还在全省率先推行“跨省通办”工作,与肇庆、韶关、阳江、福州等地有230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梧桐生矣,有凤来仪。郴州片区的发展定位,是重点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新引进重大项目39个,投资额187.3亿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投资额120余亿元。

  一年多来,在改革开放之力推动下,湖南这片“试验田”不断攀升新高度:截至4月底,湖南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6136家,引进重大项目214个;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591.58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量近三成,堪称湖南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示范。

   【青年观察】

    似乎遥不可及

    却又近在咫尺

  唐斌(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自贸试验区,一个我在书本上总是看到、似乎遥不可及的名词。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8年,这次有机会成为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走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这个开放平台有了全新的认知——“高大上”的自贸试验区,其实离我们很近。

  采访中,我惊讶地得知,全国售卖的波士顿龙虾中,有70%来自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临空区块的一家公司。就在前一天下午,一批15吨的波士顿龙虾刚从加拿大运至这里。

  在海鲜暂养车间,集装箱高高垒起,掀开盖子,一只只生龙活虎的波士顿龙虾向我挥起大钳子。公司关务负责人告诉我们,得益于湖南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的“鲜活海产品混合规格进口监管模式”,北美的海鲜,从打捞到端上国内百姓餐桌,最快只需48小时,成本降低约5%。

  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让“吃货”们享受到了大洋彼岸更便宜更新鲜的海产品。不止如此,自贸试验区正在为我们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在消费方面,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能够在家门口以更低价格、更快速度购买进口商品;在医疗方面,大批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有效改善人们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在就业方面,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不断激发双创热情的同时,也为湖湘学子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一直以来,我对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希望有机会为这块“试验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方案,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