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
2021-05-18   |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new1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的使命是要建立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美术馆价值的生成地传统上需要依赖于相应的物理空间,在物理空间中向社会提供收藏、教育、研究和服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的艺术博物馆带来了实体空间之外的多重可能性。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istics在2019年4月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人口的56.1%可以使用互联网。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4]数字技术革命从本质上改变了时代,互联网成为全球化显著、实际的标志。数字技术革命不仅涉及到所有文化形态,使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

  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原有知识壁垒消亡、知识重构的新的圈层,艺术博物馆数字化一方面包括艺术品高清影像的采集、存储、上传—建立影像及文献资料数据库—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渐进式完备的过程,同时还包括展示空间的虚拟化建设、对虚拟艺术品的保存、展示系统的建设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系统建设,以服务于艺术博物馆的资产管理和智识传播。这个过程中,数字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之后,既可以为日常基本的研究工作提供资料,甚至包括展览筹划、文创产品开发等,也可以通过艺术品数字影像提供的数据完成前期策划、遴选等工作,进而为下一阶段的虚拟展示提供图像准备。

  对于全球美术馆而言,不断增强在数字化战略方面的投入和努力是适应网络化社会的应对方案。通过另一种方式构建对物理空间的想象和艺术资源获取渠道,从而拓展出一个可与观众连接的新空间,形成与传统艺术博物馆存在互为补充又迥然有异的体验方式。2008年,美国博物馆联盟成立了博物馆未来中心。2012年以来,每年发布《趋势观察》总结全球重要博物馆一年中展览所涉及的关键词。其中,2012年出现关键词增强现实;2013年的关键词中出现3D打印、微凭证、物联网、断开数字体验;2014年的关键词为大数据、机器人;2015年关键词为公开数据、可穿戴技术;2016年关键词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2017年关键词为人工智能、敏捷设计;2018年休刊;2019年关键词为区块链。数字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博物馆界。由此可见一斑。[7]

  尤其2020疫情暴发以后,全世界的博物馆纷纷“跃上云端”,虚拟展览、网络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等成为一种重要的公众渠道。“云上”加强了博物馆跨越时空的强大属性,也加强了博物馆关于丰富人类经验的思想精神状态的非物质性特征。伴随着博物馆物理状态与数字状态的交叉日益频繁,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与人脑系统的交互构成了“后人类时代”人类思维模式的基本框架,同时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基本方式与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艺术博物馆在服务物理空间观众的基础上,逐年进行馆藏资源和智识资源的数字化转化。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new2

  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首要、直接的变化在于对受众“观看”模式或参与形态以及思维模式的改变。

  传统艺术博物馆形成的观众概念被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展览中所获得的全部。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受众具备了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艺术作品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博物馆为了增加受众,也在积极拓展和游戏、电影、智能工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在这样的合作中,受众和博物馆、博物馆的艺术生产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比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任天堂拥有1300万玩家、运行时间最长的Nintento Switch游戏《动物之森》提供了馆藏作品,通过美术馆官方网站中埋设的分享按钮,玩家可以将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作品添加到游戏中。

  观众在“参与”作品的同时,与艺术家的作品碰撞,可能形成新的不可预见的智识成果,这成为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最基本的形式,并通过博物馆平台反馈到艺术发展历程中,通过观众参与到整个社会智识机制建构中。博物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21世纪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但是,通过提供创造的机会,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9]。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0518 6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一系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备,还将对艺术生产本身带来冲击和改变,随着越来越便捷的信息传播技术,改变已经在最近十年间发生。以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推出的“雷安德罗 · 埃利希个展:太虚之境”为例,艺术家在作品中设置了大量的观众参与“入口”,作品与观众的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在埃利希的作品中已不再生效,甚至可以说,艺术家埃利希本人也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作者,随着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并且通过他们各自的社交媒体传播到广阔的网络世界,可以说观众与艺术家一起完成了作品的最终创作。随着人工智能、交互等技术的引入,原本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品作为观看客体,观众作为观看主体的艺术生产方式面临解体,进而被更加多样化的形态重新建构,参与性艺术(Participatory Art)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已经受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关注和重视,参与性艺术现场中,艺术家往往与观众参与者作为作品的共同制作者、观察者,而艺术活动的开始或结束时间点变得模糊了。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aa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bb

  雷安德罗 · 埃利希个展:太虚之境

  其次,艺术生产(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呈现模式、艺术生态系统)对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1. 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不受材料、时间、空间等传统因素的限制。

  当代叙事艺术不断互相渗透和扩张,摄影、电影、电视、动画、多媒体、互联网……在媒介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影响下,艺术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互联性。新技术不断构成新的媒体和媒介方式。新媒体同时具有呈现与交流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既是传播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本身。人类先前所创造的各种媒体形式,不论是书籍、广播还是电影电视,都被译成了数字形式——数字化同化了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呈现模式。物理空间的事件迅速地反映在赛博空间中,反之亦然。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受边界限制、越来越多地相互关联,要求我们在思想上也实现相应转变。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0518 1

  2. 新技术反应在艺术作品的各类呈现模式上。

  新时代的艺术场域中,大数据、信息化、云技术带给艺术作品这样一些新规则——没有人拥有它,人人使用/凝视它,而且任何人可以改善它——对于艺术场域而言,这三个规则带来的复杂性是它的特色,也可能是不断创新的智识来源。[14]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cc

  位于赫尔辛基的芬兰国家博物馆于2018年开设VR展览。参观者可以在其中欣赏由艺术家R. W. Ekman创作的画作《The opening of the Diet in 1863》,头戴VR耳机仿佛走进画面中,3D角度环顾镜厅,在画作场景中找到自己,甚至可以与俄罗斯皇帝和绘画中描绘的其他人物说话。这次VR展览详细描述了1860年代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芬兰生活和政治。

  在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也制作了一个引人入胜的VR展览,参观者可以完全沉浸在艺术家工作室的3D模型中。

  2019年10月,巴黎卢浮宫推出了VR体验展“蒙娜·丽莎:超越玻璃”,旨在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通过交互式设计,声音和动画图像,用户可以发现有关绘画的细节,该展可以在VR应用商店VIVEPORT、iOS应用商店和Android应用商店下载。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0518 2

  3.艺术生态系统越来越深度倚重网络。

  当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会忽略很多需要花费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展和艺术博物馆。这是“信息高速公路”[15]形成的“地球村”现象对艺术和文化产生的必然、客观影响之一。人类所掌握信息量增大、时间控制更有力、对于交流在地性要求更低,这一切都意味着艺术展和艺术博物馆以往基于物理形态和物理空间而产生的智识分享模式受到了挑战。赛博空间的存在已经成为艺术博物馆和艺术策展不得不认真面对和考虑的客观因素。2020年初全球范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了人们通过非物理接触获取文化艺术信息的需求,被迫削弱了人们对实体空间中观看艺术展的向往。无论是博物馆的策展、馆藏、募捐、跨界合作,还是学院的研究、教学,媒体访问、一二级市场推广、交易,都激发了艺术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的“线上”“云端”实践,艺术界呈现出对新技术的主动融合拥抱。对艺术博物馆来说,变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16]的多维度联结,实体建筑空间之外的线上展览已经不仅仅是疫情期间展览的补充方案,甚至成为替代方案,借此与更广泛的观众分享极具艺术史价值的作品。艺术博物馆学专家卡丽·斯特劳(Carly Straughan)认为:在线内容使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来自博物馆的联系,并与整个艺术界的新成员互动。[17]奥古斯塔历史博物馆教育经理艾米·沙夫曼(Amy Schaffman)认为:“通过提供创造和智力机会,它们(指艺术博物馆)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 伦敦博物馆新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劳拉·威尔金森(Laura Wilkinson)认为:“未来博物馆是当前自我的解构形式。”博茨瓦纳国家博物馆人类学家哈巴内·蒙促(Goabaone Montsho)认为:“ 博物馆能够将严峻的现实转化为国际平台。”

专家观点│艺术博物馆“跃上云端”拓展可与观众连接新空间_fororder_0618 5

  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例子。2013年,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试用了虚拟博物馆之旅,使在线访问者可以控制配备了摄像头、扬声器和麦克风的机器人,这种允许远程访客与博物馆在线互动的方式受到澳大利亚各地学童的极大欢迎。英国伦敦的惠康收藏(Wellcome Collection)在2017年数字战略中积极拓展网站功能,重视观众在网站上与收藏馆之间的联系,无论观众是否访问其物理空间,都能通过网站讲述其与作品之间的故事。[18]

  2020年因为COVID-19疫情的爆发,中央美术学院的年度毕业季全面尝试以网络虚拟展览的形式呈现,最终线上展览的浏览量在展览上线当天就突破了1000万,网上展览的浏览量比起实地展览更加可观。改变惯用的方式和经验,从艺术生产、艺术传播和艺术体验等方面挖掘网上展览优势及其有效性,将是艺术博物馆在未来要面对的挑战。

  当然,数字化图像和虚拟化展览没有办法替代实物观摩和实体展览。但是,数字化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契机,比如观众流量的激增为美术博物馆/美术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又比如在未来展览的筹划中可以相对快捷有效地邀请观众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体验当中来。

  未来世界中,艺术博物馆需要考虑如何争取和聆听、接纳不同的“声音”,通过管理机制的完善保障自身在变化中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艺术博物馆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立的文化价值判断。

     关于国际博物馆日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2021年5月18日是第四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共同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关注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注释:

  [1].张子康、罗怡:《艺术博物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第5页:“博物馆的定义更新可以突出博物馆,尤其是艺术博物馆的文化的主动推动力和文化的自身创造力”。

  [2]. 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 London: Routledge, 2002.

  [3].本文“试剂”概念借鉴化学试剂(chemical reagent)的概念:化学试剂是进行化学研究、成分分析的相对标准物质,广泛用于物质的合成、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9-23页。

  [6].【德】鲍里斯·格罗伊斯文,李鑫译:《后互联网时代的策展》,本文译自 e-flux 杂志第94期。

  [7].美国博物馆联盟博物馆未来中心:《趋势观察》,https://www.aam-us.org

  [8].沃克艺术中心:《博物馆动态简报》,2020年3-5月。

  [9]. 语出自奥古斯塔历史博物馆(Augusta Museum ofHistory)教育经理艾米·沙夫曼(Amy Schaffman)。

  [10]. Mitchell,William J., Me+ +: The Cyg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Cambridge: MIT Press,2003.

  [11].【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章浩、沈杨译:《艺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308页。

  [12]. Magnussan, Thor Processor Art, 'Currents in the Process Oriented Works of Generative and Software Art', August 2002, http:www.runme.org/project/#processorart/ 

  [13]. Bowler, Anne E, 'Politics as Art: Italian Futurism and Fascism',Theory and Society, December 1991, Vol.20, No.6,pp.763-794.

  [14].【加】唐·泰普斯科特、【英】安东尼.D.威廉姆斯著,何帆、林季红译:《维基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95页。这一说法借鉴了《维基经济学》中关于开放源代码的论述:“开放源的三个规则——没有人拥有它,人人使用它,而且任何人可以改善它”。开放源主要指像LINUX一样开放源代码的基础程序或程序思维模式。

  [15].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实质上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它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体系。1992年,参议员、前任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国也在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近五年来,“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提速降费行动、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信息高速公路在中国的普及、升级。中国已经成为5G标准的重要贡献者。

  [16].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一词是控制论(cybernetics)和空间(space)两个词的组合,是由居住在加拿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发表于《omni》杂志的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创将造出来,并在后来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被普及。

  [17]. Carly Straughan, 'What does the the future of Museum fundraising look like?', May 16, 2019, https://www.museumnext.com/article/the-future-of-museum-fundraising/

  [18]. Jim Richardson,'Long-Form Digital Content? Here are three museums doing it well', March 28, 2020, https://www.museumnext.com/article/long-form-digital-content-in-museums/

编辑: 王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