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勇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
来源:北京日报  |  2021-07-01 09:54:02

北京市海淀区勇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

  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合伙人党建联合会成立仪式

  “红旗之下,科技创新的梦想在自由翱翔。”这句话是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海淀区以党建为引领,发扬中关村精神,把“科技创新”基因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自主创新动能不断提升,人才聚集效应明显,海淀已经成为原始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区域;“创新雨林”生态体系更加完善,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跑出“加速度”,海淀特色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显露;科技成果转化速率加快,科技企业在快速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中扛起大旗;最新的科技成果走进百姓,科技创新的雨露润泽城市发展。立足当下,逐梦未来。海淀区将继续发扬新时代中关村精神,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北京市海淀区勇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

  中关村红创空间

  核心攻关 夯实自主创新根基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是海淀区重点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重点聚焦的项目之一便是区块链,院长董进是北京市政府区块链工作专班技术总负责人。2020年,董进开始主持研发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

  攻关核心技术,想要带领区块链走向自主创新之路并非易事。董进凭借在科研领域多年的从业经验,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汇聚全球杰出科技人才及其科研团队,打造了一支敢想敢为敢攻坚的党员科研团队。北京微芯研究院、清华、北航等机构150多名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进来,形成了国内最强大的区块链研发团队,也不断带来新的惊喜成果。

  今年6月10日,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在海淀发布,数字化可信协作基础设施——长安链·协作网络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还推出了食品安全、物资采购、医疗健康、5G信息通信等应用场景。数据显示,自2021年1月27日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发布、长安链生态联盟成立以来,长安链生态已经汇聚了50家联盟成员作为关键场景建设者,20余家长安链硬件生态伙伴、100多家应用开发商以及超过1万名开源社区成员,在200余个应用场景推动落地。而此次发布区块链专用芯片和重点应用场景,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发展和联盟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关键人才引导技术革命,在海淀,像这样的自主创新故事还有很多。海淀是世界一流大学院所汇聚区、科学领军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研发平台和科技设施的承载区,源源不断的高层次创新资源,为其原始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为服务核心技术攻关,海淀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围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领域搭建科技创新服务载体,目前已经搭建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所、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8个新型研发平台,包含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石墨烯、碳基电路等高新前沿领域。

北京市海淀区勇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创新合伙人大会

  完善生态 厚培科技创新土壤

  中关村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也是海淀区建设科技之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在党建引领下,深入推进“两新两高”战略实施,积极营造“创新雨林”生态,推动科技创新能级跃升,厚植科创土壤,跑出了建设的“加速度”,助力海淀特色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和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科创企业的党建教育。针对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创客群体,成立独角兽企业党建联盟和众创空间党建联盟,举办创新发展论坛,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推进政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成立创新合伙人党建联合会,发挥党建在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的引领统筹保障作用,推进政产学研用金类创新合伙人紧密联动的机制体系落地;组建海淀区委党校中关村科学城分校,举办“中关村红色智慧大讲堂”,建设“中关村红创空间”,成立非公企业党校,积极培育科技创新思维;开展“工匠精神”研讨会,举办“创新工匠”评选,组织各类创新大赛,在企业广泛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和科研技能竞赛等活动,有效调动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实施党员和技术骨干“双培养一促进”工程,发展技术精英入党近2000名,在企业关键岗位、技术带头人中,党员占六成以上。

  同时,以党建赋能发展,推出惠企政策包。近年来,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9项措施,制定“创新发展16条”和“党建改革16条”等惠企政策,以党组织为落实政策的主渠道,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聚焦减免房租、减税降费等,出台了“支持企业复能达产20条”、“暖企15条”、支持中小微企业6条等11项援企稳岗政策措施,为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在党建引领下,从起初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目前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始终处于全国科技创新领头羊的位置。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十多项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均排在全国甚至世界同区域首位或前列,包括高新技术总收入、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国高新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企业、其他上市企业数量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和产业的规模等。

北京市海淀区勇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

  中关村西区

  使命引导 达成科创为国共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海淀区的科技企业不约而同地第一时间站了出来,成为了科技抗疫的中坚力量。海淀区长久以来的共识建设,在关键时刻,骤然爆发。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党委在武汉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带领团队发挥业务优势,在短短15天内完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信息化建设任务,并向“两山”医院捐赠价值超2000万元的全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此后,东华软件还积极投入到北京小汤山医院、地坛医院等多家医院的抗疫信息化建设当中,全力支持北京疫情防控。

  高能环境主动请缨火速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公司党员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带领团队彻夜施工加快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防渗、污水处理、医废处置等工程建设。万无一失的“防渗措施”、规范的医废处置,筑牢了疫情防控的环境安全底线。公司还参与了深圳多家医院应急项目建设。

  纳通科技积极响应海淀区政府号召,利用现有资源紧急建设口罩生产线。公司党员带领团队冲锋陷阵、攻坚克难,从无到有制定技术标准,5天时间实现零的突破,有力保障北京地区口罩供应。应国际上的紧急需求,纳通把口罩出口海外,通过多种渠道捐赠海外,助力全球抗疫。

  科兴党员始终把家国责任融入血液,把公司使命牢记在心,致力于为人类消除疾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广大党员干部直接或间接参与新冠疫苗研制工作。目前已经向全球提供了超过6亿多剂的疫苗。

  旷视团队打造测温火眼金睛、小米党委源源不断为抗疫输送物资、资金……2020年,海淀科技企业展现了自身在快速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觉悟和能力,将海淀区“科创为国”的理念实践得淋漓尽致。

  守望初心 增强群众生活福祉

  2021年2月初,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IOCC)投入运营。一块高5.8米、长19.2米的巨幅屏幕,能随时调取全区道路、建筑、城市部件、重点区域等的实时画面,一旦数据异常,即刻预警,通过数据分析、态势研判,给出处置建议。海淀“城市大脑”让人们看到了智慧城市的雏形,也是科技创新改变城市生活的典型代表。它的出现,让城市治理更科学,让城市环境更宜居。

  在追逐科技梦想的道路上,海淀区始终没有忘记为民初心,不断为科创惠民提供应用场景。2018年11月1日,百度和海淀公园联手打造的全球首个AI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零距离接触人工智能,体验其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坐着无人车逛公园、休息时和亭子说说话、跑完步刷个脸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这是政企携手在科技惠民方面的初步探索。

  随后,海淀区对马甸公园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建设了运动主题科技公园,还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新建了以能量为主题的光合公园。光合公园门口,数字水帘最醒目,如同白色拱桥飞架在草坪上,顶部横杆上落下水幕,跌落的水珠会组成“光合公园欢迎你”等字样。走进公园,AI智能跑道、虚拟马拉松打卡杆、虚拟环球骑行互动装置、智能调温座椅、能量驾驶舱等十多个科技应用场景,让人犹如走进了科技馆。

  光合公园开放后,海淀区已经有了3个科技公园,海淀区“科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在一步步落地,今年,规划中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也将落地科技应用场景。

  此外,海淀区还鼓励和支持科技企业主动对接百姓需求。海淀区一个公租房项目采用旷视科技的AI技术,推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可实时记录配租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进出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制。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北京紫光英力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核心成员先后6次前往一线,为南平地区农民解决经济作物种植难题,利用公司先进科技,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助力农民增收,让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文/魏昕悦

编辑:宋姝君
2023“打卡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网络国际传播活动_fororder_700X190 拷贝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