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丰县金盆山林场林业人:一代接着一代干 献了青春献子孙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1-01-12 09:53:51

  国际在线消息: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金盆山林场,空气清新,溪水潺潺,保存完好的5.3万亩天然阔叶林给人带来视觉震撼。金盆山林场境内龙井湖,由若干条林间小溪汇流而成,是江西省信丰县50万城乡居民主要安全饮用水源地。

  在金盆山林场,全国十佳林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南方动植物基因库、中国最美林场、中国森林氧吧、江西省绿化模范先进单位等各类荣誉牌挂满荣誉室的墙面。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金盆山林业人的默默坚守和努力付出,是他们用一双手、一把锄头,把火红的青春奉献给了自己最爱的林业事业。

  一代一代林业人的坚守

  1957年12月金盆山林场成立,这个偏僻边远的山区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1959年,刚满18岁的龚令安刚从学校毕业,通过招工来到金盆山林场,开始在这偏远山区清山整地、植树造林,成了林场的第一代务林人。

  “住瓦桥、工棚,吃住在山上,种树砍树就靠自己一双手,每月工资仅18元。”已退休的龚令安曾担任过金盆山林场工会主席,他表示,当时生活居住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一心只想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

  龚令安为林场“挥洒了青春”,后来又动员儿子龚循胜到林场工作,其孙子龚良斌现在也在林场工作。“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看到自己亲手栽的树成林成材,就感到无怨无悔。”

  金盆山林场现有职工375人,在职职工100人,离退休职工275人,像龚令安家这样“三代同为务林人”的不在少数。老职工黄达仁退休后,让儿子顶替编制,把儿子黄连可留在林场工作。

  1979年刚满18岁的黄连可,就想到林场大公桥苗圃队上班,当时遭到了父亲严厉反对。不过,最后黄连可还是听从了父亲安排,进入大公桥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期,林业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林场生存陷入困境。“为守住山林这个家底,千方百计保运转,当时林场采取职工轮岗上班,上一个月班休一个月,缓解工资发放压力。”黄连可说,“就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在林场坚守了5年多,节衣缩食,自带粮油菜上山造林抚育、巡山管护。”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金盆山林场场长黄文晖说,1991年林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上班,不久就有人跟他描述了这么一段场景:“林场第一任场长张兰圃的办公室就在山上,大家为了造林,每天100多人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这更加坚定了他为林业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铁姑娘”突击队

  43年前,在金盆山林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铁姑娘突击队,16名十八九岁姑娘在荒凉偏僻的大山里,造林抚育、种田养猪、采茶育苗,她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出一曲曲辉煌而动人的乐章。

  1977年3月,在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号召下,金盆山林场派出下放女知青江学莲到山西昔阳县大寨参观学习,江学莲被大寨铁姑娘队精神感动,学习回来后,在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组建了林场铁姑娘突击队。队伍中有从赣州下放的“75届、76届”女知青10人、信丰下放的“75届、76届”女知青6人,她们都是经过组织上反复挑选的,最小的才17岁,她们把吃苦和奉献当作一件最光荣的事。林场铁姑娘突击队成立后,江学莲担任第一任队长。

  在江学莲的带领下,她们山上种树,山下种粮。当时,上流分场有64名职工,承担着水稻种植38亩、育苗15亩、管理茶叶山330亩的生产任务。铁姑娘突击队员们带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壮志豪情,春季种树、种田,夏季抚育、采茶,秋季收粮、施肥,冬季清山、整地,一年四季不停歇,成为了林场的生产骨干。

  铁姑娘突击队成立一年后,第一任队长江学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调到金盆山公社担任妇女主任。

  第二任队长曾宪英虽同样来自城里,但勤奋好学,特别能吃苦,处处想在前、干在前,在各项生产中充分起到“领头羊”作用,深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1980年曾宪英与林场一位男知青相恋、想爱、结婚成家,他们把家安在林场,从此,林场成为他们第二故乡。

  许多铁姑娘突击队员一直到1982年队伍解散后才陆续结婚成家。

  2016年9月,赣州市“76届”知青重返金盆山林场举办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她们从100多公里外早早抵达林场,这群曾经的“铁姑娘”变成了“铁奶奶”,来到铁姑娘队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大家欢声笑语,畅谈岁月,共叙姐妹友情。

  山青水绿 职工富裕

  金盆山林场建场至今,走过了63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和坚守奉献,林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建成了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国有林场。

  金盆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周学忠也是林二代,1987年顶替父亲编制来到林场工作。“当时有糖厂、供销社、化肥厂、林场4个岗位可选择,最终随从父亲意愿,选择了金盆山林场。”周学忠说,他进场时职工就有五六百人,见证了林场最辉煌的时期。

  周学忠介绍说,工作以来,听到广大职工给自己总结了这么一种精神,即在建场艰苦的条件下林业人靠的是“一颗红心,一双手”,到生产时期支持国家建设靠的是“一把锄头,一把刀”,到大造林时期靠的是“一把锄头、一把尺子”。这也是几代林业人留下创业精神,种下的树木已代代更新,筑起了金盆山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屏障。

  2014年,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林场以资源保护培育、生态建设为主线,其职能由“采伐森林”变成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单位的性质由“企业”变成了“事业”,资金的来源由“木材销售”变成了“财政保障”。为盘活资源,金盆山林场加强内部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活立木拍卖销售为抓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职工收入不断增长,2020年职工人均工资8万元左右,比2014年增长了40%。

  “十三五”期间,通过危旧房改造项目,金盆山林场投资800多万元,先后改造场部、工区和护林点办公和生活设施,新建职工公寓125套,建筑面积8125平方米,全场水、电、路、通讯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

  林场的生活居住条件好了,林业人仍不忘初心,默默坚守在这山区,守护者这片森林。48岁的温土根,是甲水口工区的主任,工区4个人,2015年以前,工区住的是土坯房,现在工区建了新房子,通水、电、路、网,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甲水口工区的主要任务是护林、防火及宣传,每月只回家2次,其余时间都在工区。“工区是保信丰县城居民主要安全饮饮用水源地,此项工作责任重大,我们除了做好防火工作外,还得隔三差五要组织人员捡垃圾。”温土根说,以前打猎的人很多,现在通过宣传,大家增强了保护意识,但节假日和冬天还是不能松懈,巡山频率更为密集。

  随着几代林业人的付出,金盆山林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森林面积15.82万亩,境内森林覆盖率97.1%,森林蓄积量149.5万立方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而由这片丛林小溪汇流而成的龙井湖已成为信丰县城50多万居民主要安全饮用水水源地。

  2015年,林场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开辟林业扶贫新路,在信丰县古陂镇新屋村、大屋村,大塘埠镇坪石黄陂村,建设油茶产业扶贫基地2696亩,截至2019年底,投资1685万元,为539名贫困户每户建立了5亩“绿色产业银行”,由林场统一整地种植、经营管理。

  “基地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可增加6000元左右,进入丰产期后,每户贫困户从5亩油茶林中就可获得纯收入7000元以上。”场长黄文晖说,油茶基地的建设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文 钟南清 李春梅)

编辑:朱恒山
2023“打卡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网络国际传播活动_fororder_700X190 拷贝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