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誓圆九县铁路梦 衢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2020-09-27 15:45:25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银平

  国际在线消息:“老乡们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我们再苦也值得。”中铁建工集团衢宁铁路项目经理李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9月27日,衢州至宁德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沿线九县不通铁路的历史。

  衢宁铁路起于浙江衢州,终至福建宁德,所经之地均为欠发达地区,其中有9个县未通铁路,有8个县市为贫困县。衢宁铁路的开通,对进一步缩小闽东北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促进贫困县产业链发展,拉动就业,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条铁路沿途风景秀丽。据不完全统计,沿途有2处原始森林,8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世界地质公园,6处5A级景点,13处4A级景点。这样优美的风景与环境,却因道路难行、隐于深山,少为人知。所以,衢宁铁路的建设也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8年7月,中铁建工衢宁铁路项目团队来到这里。他们要在半山腰上建造高铁站房,打通浙闽地区的快速通道。但要实现这一切,工程极其艰难浩大。

誓圆九县铁路梦 衢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_fororder_1

  削山填谷,直教天堑变通途

  中铁建工衢宁铁路项目分为5个工点,分别位于屏南、蕉城、宁德北、上墩和宁德,包含 2 座站房、4 座站台雨棚、68栋生产生活用房,总建筑面积达 7.2万平方米。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弯弯环环,环环弯弯……”2018年7月,当衢宁铁路项目部的职工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看着眼前的山貌,他们不禁想起了这几句歌词。

  屏南站位于宁德市屏南县,站房总建筑面积5997平方米,是衢宁铁路(福建段)最大的一座站房。其建设原貌是一片跌宕起伏的山川,毫无平地可言。

  李静介绍说:“我们刚进场时犹如荒野求生,在深山绝岭之中采取从外向内的施工方式,以半填半挖为主,努力克服了施工通道堵塞、交叉作业等施工难题,在屏南站生生开辟出了一块6000多平方米的平地,建起了一座高达21.4米的车站,同时填起十余米高的土方,建成了站台和雨棚。”支提山站同样位于半山腰,站房总建筑面积2997平方米。刚进场时上山没有既定道路,项目部就沿着山势一点点从下往上,开出一条“之”字形的土方便道,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其过程,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施工区域地质为粉质粘土,遇水即软、无法硬化,遭遇到雨天,道路就会泥泞不堪,今天开辟出的路第二天就可能被堵住,严重影响运输车辆通行。”李静说。

  今年六月连续24天的下雨,更是让施工雪上加霜。项目部喊出“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是好天”的口号,巧打雨季遭遇战和游击战,通过在施工便道两侧挖出沟渠确保排水通畅,在大山深处掀起一波波施工高潮。

誓圆九县铁路梦 衢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_fororder_2

  苦中作乐,男儿有求安得闲

  屏南、蕉城、宁德北、上墩和宁德5个工点,最远相距120公里。22名管理人员,经常要在盘山公路上,来回奔波4、5个小时。

  屏南站和支提山站相距50公里,这两座站房均藏在深山,远离城市的寂寞算不上什么,可连正常的饮水也无比奢侈。“我们只能向高山上修建一条长达1600米的输水管道引入山泉水,雨天水质混浊,每天只能用泥水刷牙洗脸。真正遇到缺水的时候,10多天都不能洗澡。”衢宁铁路项目总工刘洋告诉记者。

  山野之中没有水,也没有电,用电完全靠6台发动机来解决。项目员工理发不便,生产经理肖慧便拿出自己的电推子,让小伙们互相理发,有段时间为了方便,大家全都换上了光头,成为了工地最亮的“电灯泡”。

  “有一次施工员邱绣伟被不知名的小虫子咬过之后脸上长满了红色的疙瘩,大家都以为是湿疹并未太在意,后来一直没消才去了医院。那段时间我们总是和他开玩笑,你是不是晚上偷吃食堂了,怎么一见我们就脸红。”提到这件事,和邱绣伟关系很好的技术员陈涛不禁笑了。

  2月8日全面复工至今已有160多天,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项目团队没有人离开过、抱怨过。他们笑称自己用的水比得上矿泉水,还每天都能在山水之间“旅游”,将苦中作乐演绎到了极致。

  心怀大爱,扶贫攻坚显担当

  衢宁铁路贯穿闽东北山区,沿线区域村庄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不便,长期以来村民增收缓慢。为了提升沿途欠发达地区的交通条件,衢宁铁路绕了两个形似字母“S”的弯,结束了福建屏南、周宁等九县不通铁路的历史。

  衢宁铁路项目书记赵应强说:“自进场施工以来,我们累计采购了当地工程物料近2000万元,租赁当地机械设备700余万元。”项目部采取“一主一辅”的模式,即优先选用当地劳动力为主,采购租赁当地物资为辅,多方面、多渠道、多领域全方位发力,让扶贫的力度和广度惠及到了沿线村民。

  项目部坚持采用“当地自建”的属地化实施模式,以当地村民为主要劳动力,累计为32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对每一个上岗工人进行施工知识技能培训,在为他们增加收入的同时,将其转化为产业工人,既为村民个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储备了人才。“我们还对施工道路进行硬化,变黄泥土路为水泥公路,便于村民出行,充分履行了我们央企的社会责任。”赵应强说。

  “铁路架在半山腰,火车飞驰冲云霄。”中铁建工人助圆“铁路梦”的故事还在继续。(文 孟佳娴 杨德正)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