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上海垃圾分类一周年:全民参与 改变一座城

2020-06-30 08:31:56  来源:文汇报  编辑:李佳艺

  昨天一早,大雨如注。静安区城上城小区内,居民陈阿姨一手撑着伞,一手拎着干、湿两袋垃圾,赶在投放点上午9点关闭之前把垃圾扔掉。这样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自觉行动,在过去一年里早已成为她的日常习惯。

  每个人的努力凝结成2000多万人的合力,每户人家的行为扩展到千家万户的践行。自去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来,上海在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上,全民参与、全程发力,可以概括为“加减乘除”和“十百千万”。有法律法规支撑,有市民全员参与,有志愿者全程引导,上海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垃圾分类能否成功,考验的是市民素质,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项“新时尚”是一个以结果为主导的全民行动,论及成效,可以用“加减乘除”来概括。

  “加”体现在:资源化利用实现增量,截至今年5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626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796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3.1吨/日,分别同比增长89.2%、58.9%和18倍。因为分类细致、纯度高、质量有保障,分出的垃圾得到了更高效的资源化利用,回收利用率达到35%。

  “减”落实在:干垃圾处置量减量,降至1.5万吨/日,同比下降25.4%;垃圾填埋处置比例,从41%下降到20%。

  “乘”立足在:垃圾分类社会效益倍增,市民基本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从2018年的15%倍增到90%。

  “除”着力在:环境污染点大幅减少,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后,住宅小区环境改善;废物箱减少后,道路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保持良好。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以某焚烧厂为例,垃圾分类以后二噁英监测浓度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又下降约90%,危险废物飞灰比例从2018年的2.3%下降至1.7%。

  十百千万,2000多万市民一条心

  立夏以来,天气逐渐闷热,难闻的气味成为垃圾厢房的突出问题。曹家渡街道主动出招,对辖区内92个小区的垃圾厢房加装除臭喷壶、破袋器、洗手装置“三件套”。据保洁人员介绍,除臭装置中一般装的都是消毒药水,每天至少保证早晚两次除臭,待气温攀升后会增加除臭次数,保证一年四季垃圾厢房都没有异味。

  从细节入手,把“新时尚”变成 “好习惯”,基层功不可没,下好“绣花功夫”,“十百千万”的格局悄然演进。

  “十”是指10个区被评选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成立16支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分队,53支街道(镇、乡)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百”,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达135个,市区两级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940人;“千”,垃圾分类宣传和普法宣传覆盖5800个居村委会,10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垃圾分类实效测评;“万”,全市开展集中培训1.6万余场次,市、区、街镇三级垃圾分类志愿者达到3万余名,完成居民入户宣传980余万次,发放宣传资料4500余万份。

  四个“加”,打好今年持久战

  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逐步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上海将继续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巩固提升分类实效,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顶层设计体系化、投放管理精细化、全程分类标准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首先是加大巩固提升分类实效。今年,上海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为此,将坚持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居民区(村)推行“五有”——有设施设备、有宣传告知、有回收服务、有长效管理、有分类实效,单位推行“三规范一明显”——分类容器配置规范、宣传告知规范、保洁人员作业规范、分类实效明显。

  其次是加速完善两网融合体系。今年,上海将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

  三是加快处置能力建设。今年计划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万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湿垃圾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将达到7000吨/日。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今年,上海将结合土壤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工作,研究制定湿垃圾利用产品推广政策;督促各区制定实施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记者 史博臻)

  原标题: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年来,上海全民参与、全程发力收获明显成效

  垃圾分类“新时尚”改变一座城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