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云南建水: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守正创新融合发展

2019-11-13 10:29:34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李胜兰

云南建水: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守正创新融合发展

风景如画的建水小桂湖

  建水县按照“古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思路,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依托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绿城相拥、山水相伴”的国际型旅游城市——

  清晨,漫步建水临安古城,本地居民骑着电动车在石板路上来来往往,老阿姨手提菜篮哼着建水小调,步履匆匆。这是一座古老之城,亦是人间烟火的味道。

  黄昏,华灯初上,紫陶街熙熙攘攘,挂着相机的游客信步闲逛,品一杯普洱,淘一把紫陶壶,结一段善缘。这是一座特色之城,亦是开放包容的图景。

  建水县并不大,面积仅3789平方公里,却坐拥古寺近百座,总计各级文物505处、古桥50余座。有文庙、朝阳楼、指林寺、双龙桥、朱家花园、纳楼长官司署,团山民居、玉皇阁、学政考棚、土主庙等1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缘桥、天君庙、文笔塔等10处,州级文保25处、县级文保102处、文物点358处。自古以来,建水就被称为“古民居博物馆”和“古建筑博物馆”。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为建水吸引八方来客提供了足够的底气。2019年国庆黄金周,建水县共接待游客154.36万人次,同比增长65.76%;实现旅游收入16.43亿元,同比增长74.57%。

  古镇,古韵;新姿,新程。面对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建水与时俱进、谋求融合创新,按照“双向融入、文旅融合、三产共抓、两城共建”战略举措,以临安古城、西庄紫陶小镇建设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清晰的发展路径,源自建水县委、县政府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如今,这种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建水理念”,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

  留住历史   让城市完整保留一脉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处处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纵观全球,古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有的大拆大建,结果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但又不能充分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力。

  像建水这样“处处有故事,步步有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该走什么路子,颇费思量。

  事实上,早在1994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时,建水县就确立了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的城市发展原则。1996年《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对《条例》补充完善,并相继推出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

  历届建水县委、县政府坚持古城保护的理念始终如一,成立专门机构,设立保护维修基金,建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负责、各部门协调一致的规划保障体系。多年来,无论城市改造的成本多高、难度多大,力争保持古城的总体风貌不留败笔、不留遗憾。

  然而,保护也并不是一动也不能动。

  迎晖路贯通临安古城东西向,路两旁既有国保、省保单位,也留存着较为完好的民居群落,是典型的城市老旧居住区。改造前,这一带房屋破旧、设施落后,一些老房子已被鉴定为危房。一个院落里挤住着几户甚至十几户居民,各家各户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厨房。这些既是居民生活的痛点,也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中的缺陷和隐患。

  怎么动?先做减法,2014年起,建水县启动全面摸底调查的同时“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谁建谁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补助,限时完成”的模式,对一个个传统院落进行“微整形”,让修缮更有专业性、针对性,避免了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大面积消亡。

  做完减法,还要做加法。按照老房子的不同情况,一幢一策,实施保护、改善、整饬。在恢复民居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各家各户厨卫齐全了,生活舒适了。街巷内新增了绿化、路灯,污水管、强弱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几年,临安古城“冒”出许多古色古香的客栈、食肆,主人多是普通市民,他们不惜斥巨资整修自家庭院,充分展示古城里的现代精致生活。平时,这些私家院落也敞开大门,迎接海内外宾朋。

  创新转化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荀子》有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这不仅讲明了体常与尽变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守正与创新的关联。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洞悉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建水人知源求变、与时俱进,提出按照“古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的思路,以建设全域旅游为契机,依托临安、紫陶两个特色小镇,打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绿城相拥、山水相伴”的千年临安古城和生态宜居特色新区,以此寻求“守正”与“创新”的平衡点。

  建水人认为,“守正”即按照千年古城的定位和特点,保留好一脉丰腴厚重的文化,保留好原汁原味的建水;“创新”则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流连于即将落成的紫陶博物馆,展厅里陈设的“千年建水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大型陶雕、仿青铜紫陶条例鼎、紫陶长联将军对瓶都是紫陶工艺的突破性首创。“未来,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也是国内外紫陶大师的交流平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向东见证了建水紫陶的迅猛发展,2018年,全县实现紫陶产业产值27.25亿元。

  紫陶博物馆只是建水县的一个缩影。县古城保护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田晓卫说,古城保护恢复从“片式改造”向“点式改造”转变,“仿古”建筑向“返古”修复转变。对所有恢复重建、新建项目的建筑风貌、层高、外立面进行严格控制,创造了以“产权不变,弹性红线,利益驱动,发展新城”为精髓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管理的“临安模式”。

  目前,临安古城朱家花园后花园已经建成对外开放,迎晖路、临安府衙等一批重大古城风貌恢复项目全面推进,米轨小火车主题公园、景区灯光亮化工程建成投用。五龙湖、龙窑森林公园建成开放,紫陶文化创意园、蚁工坊劳动艺术空间及西庄新房村项目投入使用,紫陶百工坊、双龙桥湿地公园开工建设,紫陶乐园、五星级紫陶酒店即将启动建设。

  闲坐在与文庙一墙之隔的琴鹤堂,看着窗外老树游鱼,细听潺潺流水,让人想起《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心底油然而生惬意与轻松。琴鹤堂所属的“十大院落”修缮已经全面结束,新启动致远苑等“新十大院落”修缮,让居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小而精的韵味,既有颜值更有书香。

  紫陶街由原来老旧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升级改造而来,保留了陶厂曾使用过的大烟囱及一座推板窑,建成紫陶博物馆,原来很多机器零件都一一收藏进博物馆,通过石材呈现的厚重感、青砖与红砖的颜色搭配、原木的粗犷、玻璃的细腻时尚,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成为外地游客到建水,了解紫陶历史、寻味紫陶文化、购买紫陶产品、体验紫陶制作、吃喝玩乐逛网红“打卡地”。

  焕文书院曾是清代县学,是建水的四大书院之一。历经时光更迭,书院一度荒废,如今这里正抓紧修缮,突出书院功能,成为开展国学活动的场所,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传承。

  政府涵养创新之气,打造“创新生态”;企业提升创新之魂,勇于尝试、开拓进取;社会聚拢创新之力,集众智、用众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发展”必将“百花齐放春满园”。有学者认为,建水的创新探索已逐渐激发形成“聚集效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政府和企业共同实施方式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宜居   成就更美好城市生活

  坐上咣当咣当的小火车,在晃晃悠悠的木头车厢里,沿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来往游客嬉戏于稻田荷塘间,双龙桥、乡会桥、团山古村,绿荫掩映,流水潺潺,一幅幅流动的风景让百年米轨变身为“生态廊道”。

  结合“美丽县城”创建,建水县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使城市成为处处见绿、处处有景、处处花香的生态之城、魅力之城和宜居之城。县住建局副局长、县人防办主任孔繁波介绍:“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创品牌’的目标,我们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等‘六城同创’为抓手,力争通过3年时间,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区形态、优化人居环境,建设云南最美县城。”

  2018年12月,建水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建水县创建“美丽县城”实施意见》,明确创建“美丽县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实施城市规划提升行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城市管理提升行动、城市污染整治行动、古城风貌保护与恢复行动、特色小镇建设行动、城市建成区外3公里范围综合整治行动、城市网格化管理行动“八大行动”,努力为创建营造良好氛围。

  今年4月,遵循“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可观可感”理念,建水县围绕“干净、宜居、特色”,在群众中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宜居”是百姓最大的诉求。随即,全县重新制订实施方案,计划2019年到2021年内完成51个项目,预计总投资40.8亿元。其中,“宜居”类项目26个,占总投资的55.66%。目前,全部项目已竣工5个,正在实施20个,年内有望开工15个,截至9月底完成投资6.54亿元。

  俏丽的牵牛花,红色的海棠,几个老人坐在红花碧树间,悠闲地谈笑着。蔡晓民老人说:“现在,绿树草地取代了原来的农贸市场,这里终于安静了、干净了,我们把这里当成了休闲公园。”

  在建水零公里处,过去因为农贸批发市场,加之环岛设施陈旧,交通混乱,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进行零公里片区提升改造后,收费站进出口增加至11个,新建1至5号路,拆除了两万多平方米的临违建筑,迁建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新建惠历广场,拆除了环岛并优化了交通组织,启动了灯光亮化和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填充了紫陶大道雕塑文化内涵,优化交通组织,县城入口片区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这里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也成为城市的“会客厅”。

  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永恒的发展主题。文化地标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生态空间不断延伸……诗意栖居的城市气质,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多美好。未来,建水县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人文价值所承载的综合效益将逐步显现,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城市与绿色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李树芬)(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