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2019-10-10 16:55:20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石丽敏

  原标题:建立总投资1.6万亿元项目库 编织“956”产业体系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在这场关键战役中,青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着力发展“四新”经济,构建“956”现代产业体系,筑牢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根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青岛,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生根,一家家企业成长,一个个产业形成。经过梳理,目前,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入库项目约1000个,计划总投资1.6万亿元;市级年度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8088.35亿元。在项目强力支撑下,青岛优势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未来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加快变革,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眼下,青岛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引领作用,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当好排头兵、驱动器,为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优势放大,优势特色产业“高大上”

  “反木桶原理”认为,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显而易见的是,青岛能够始终走在前列,关键在于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能否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场战役中继续走在前列,关键在于能否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让长板愈长,使自身优势得以进一步放大。

  青岛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青岛充分发挥海洋科研实力雄厚等优势,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生力军。目前,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批筹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成12个专业分中心、中船重工集团712所研发的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全球最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全球最大的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海渔场“深蓝一号”等建成交付……一批批海洋大项目落地生根,夯实了海洋经济的筋骨,蓄积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动力。

  众多的制造业品牌是青岛品牌之都最靓丽的底色,而与互联网的联姻,让青岛制造成色更足,新动能不断蓄积。今年2月,由海尔自主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获批国家发改委“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平台”,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至此,在全球探索工业互联网的浪潮中,中国工业互联网正式有了“国家名片”。目前,该平台服务用户达3.2亿个,服务企业390余万家,实现平台交易额3133亿元,定制订单量4116万台。

  眼下,在胶州湾北岸,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方案通过专家评审,磁悬浮样车攻关制造全速推进,“世界动车小镇”实至名归。在即墨,包括一汽大众、一汽商用车、一汽新能源商用车三大龙头项目在内的120余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助推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节节拔高;姜山新能源汽车小镇年内将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5万辆,离“全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愿景渐行渐近。

  目前,青岛正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产业链延伸、创新链突破,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9个产业,扩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品牌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到2022年,10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3个行业过千亿元。

  增量崛起,未来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未来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抓住它们就抓住了先机、抓住了未来。青岛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努力实现高新产业的颠覆式、爆发式增长。

  极具未来感的虚拟现实技术被认为会成为改写人类历史的重要技术。眼下,青岛虚拟现实产业正在越来越“实”地生长,并逐步奠定领跑优势。在崂山区,一大批高标准、实力强的VR企业和研发机构扎堆生长,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一条百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链高高隆起,一座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冉冉升起。

  处于风口的人工智能(AI)产业,正成为青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智能家居、保姆机器人、社区安保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到智慧健身房,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青岛越来越丰富,人工智能的“新物种”不断在青岛生长,正为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赋能。

  作为新经济的重要一极,生物医药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年5月25日,杰华生物集团CEO兼总裁、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龙斌在北京宣布,历经18年研究的成果——治疗乙肝生物新药“乐复能”全球上市。这是中国首个早于西方国家命名的生物新药,也是我省14年来首个获批的国家一类新药。目前,青岛正聚焦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引进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打造新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眼下,一大批高质量的未来新兴产业项目在岛城遍地开花。歌尔科技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微软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公共服务平台等57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天河、华为等大数据龙头企业落子,青岛“全球区块链+”创新应用基地雏形初现,国家级“碳谷”产业示范基地未来可期。

  目前,青岛正以信息化、智慧化、融合化为方向,实施跨代赶超和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文化创意5个产业,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和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到2022年,9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

  存量变革,传统支柱产业“浴火重生”

  做长“长板”,补齐“短板”,木桶才能盛更多水。从体量来看,毫无疑问,传统产业是青岛产业结构中规模最大的部分,是青岛的基础产业,是打造转型升级的“压舱石”。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必须推动存量变革,补齐短板,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消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充分发挥消费的第一拉动力。今年5月21日,市商务局与阿里巴巴口碑集团签署推进青岛新零售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青岛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商业业态,共同打造全国新零售示范城市。目前,青岛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消费发展动能转换工程,建立现代消费经济增长驱动新体系,推动建设具有青岛特色的地标性城市商业服务综合体,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关键是敢于摆脱既有的路径依赖。此前,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其生产的国内首批民用航空轮胎,成功迈向行业“金字塔的塔尖”。作为青岛传统支柱产业,轮胎橡胶产业正在阵痛中获得新生,双星、赛轮金宇、森麒麟等企业已经陆续建成轮胎智能工厂,一举改变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行业面貌,大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拥有“上青天”光芒的纺织服装产业也正发生着美丽的变迁。即墨举办首届童装节开启了童装品牌化时代,以此为契机,青岛正全力推进“互联网+童装”行动,打造国际童装生产制造基地。即发笃信:世界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这个有着62年历史的中国针织行业巨头走出了一条研发“绿色”技术、“跨界”融合发展、重构产业方式的全新路径,实现了在互联网智能制造及个性化定制时代依然“走在前列”。

  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产业。如何升级?青岛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通过技术、品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并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在融合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品牌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大胆尝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眼下,一大批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正在快马加鞭地推进:我市投资规模最大的首个集成电路项目芯恩国际CIDM集成电路项目正式签约;双星集团轮胎工业4.0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依托橡胶谷建设“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O2O联动的化工橡胶行业生态圈;依托董家口化工园区大力发展化学新材料,抢占新材料前沿制高点;依托新河化工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中国生态化工产业基地。在一大批高质量项目的拉动下,青岛传统产业正令人耳目一新。

  目前,青岛正传承老品牌承载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基因,强化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实施“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重点发展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橡胶化工、现代农业6个产业。到2022年,8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3个行业达到千亿元。

  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目前,青岛已构建起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入库项目约1000个,计划总投资1.6万亿元,涵盖了三大产业类别、20个细分领域。与此同时,青岛以创新驱动和“四新四化”为导向,突出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双百千行动”提供项目支撑,敲定了2018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8088.3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600亿元以上,竣工项目60个以上。

  弛而不息,久久为功。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青岛正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系列工程,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打造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努力当好全省经济发展龙头,为全省全国率先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探索新经验新模式。(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沈俊霖)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