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丝路大V走进西城非遗保护中心 跟传承人学“捏面人”

2017-09-08 23:09:12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李胜兰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尹红燕):9月8日上午,来自阿尔巴尼亚、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巴基斯坦等国的丝路大V走进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听非遗传承人讲故事、说历史,参观核雕漆画、鼻烟壶制作,观看中幡、空竹表演,参与变戏法,跟随非遗传承人一起捏面人,体验这些非遗项目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中心”)是目前北京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业展览馆,馆内聚集了一批“非遗”传承人,他们制作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示各式各样的老北京绝活儿,传承中国民间传统技艺。

  耍中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杂技项目,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付文刚带领他的学生们,为丝路大V们表演了一场绝技:天桥中幡,一根9.9米长、悬挂长条锦旗的粗竹竿,在非遗传承人手中舞出各种新花样。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1

巴基斯坦高级记者亚希尔·哈比卜·汗(中)体验耍中幡技艺 摄影 杨斌

  “耍中幡太需要力量了,而且很难控制平衡,这要冒很大的风险。”来自巴基斯坦的高级记者亚希尔·哈比卜·汗看了精彩的中幡表演后,也亲自尝试了一把。他表示,这个项目非常难,至少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训练。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政论家、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 “中幡很特别,非常酷,我从来没在俄罗斯看过。”他对中幡表演非常赞赏,并表示,这种传统精神值得提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2

丝路大V与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部分成员合影 摄影 杨斌

  不仅看表演,丝路大V们还亲自动手体验面塑技艺,各显神通、相互比拼,动手捏起了“熊猫”。面塑,俗称“捏面人”,是将糯米粉或面粉捏塑成动物、人物等手工艺品。它的特点是活灵活现,一个小小的面人艺术品积淀了深厚的民间记忆和民俗文化。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法国著名政经记者格雷高利•海勒成功捏了一只小小的“熊猫”,他骄傲地说:“我平时就很喜欢动手,这对我来说so easy!”

  虽然捏的“熊猫”不如非遗传承人捏的精致,但阿尔巴尼亚前驻华大使马忠·佩卡非常开心,他说:“这里的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有特殊的品质、特点,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可以通过这些来认识北京,了解中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3 

阿尔巴尼亚前驻华大使马忠·佩卡(左一)在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体验非遗项目“捏面人” 摄影 杨斌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教授、亚洲观察中心副主席罗密欧·欧兰迪在体验捏面人时表示,这些手工艺品和制作技艺保护的非常好,从几千年传承到现在,非常不容易。这不仅是古老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许多国家都应该向中国学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4 

丝路大V们观看戏法表演 摄影 杨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5

法国著名政经记者格雷高利·海勒(左一)和巴基斯坦高级记者亚希尔·哈比卜·汗(右一)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变戏法 摄影 杨斌

  除了看表演、捏面人,丝路大V们还亲自参与戏法表演,走进传承人工作室,欣赏核雕、漆画、鼻烟壶等手工艺品,向非遗传承人现场请教,学习制作方法。体验这些非遗项目后,英国华智教育集团留学顾问戴德基感叹到:“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北京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做得非常好。”

  马忠·佩卡也表示,手工艺品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品,具有特殊的价值。中国人民很有天赋,很聪明。在赞美的同时,他还说:“中国人民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很用心,应该将这种保护意识传承下去,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国家借鉴和学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6

丝路大V骄傲地展示他们捏的“熊猫” 摄影 杨斌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